任詮: 解毒新黨主席郁慕明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演

人氣 2

【大紀元7月22日訊】2005年7月12日上午,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在中國人民大學進行了講演,他放棄了原來的講演稿,來個即興演講,確實表露了新黨的一些真實理念。拋棄郁慕明講演的許多光環,中心意思就是:要利用民族主義,和平保衛台灣,把中共戰爭的「禍水」引向外國的日本和美國。

  從郁慕明嚴肅的面孔,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內心世界,在幾天的所謂「民族之旅」中,被「南京大屠殺」、「大連大屠殺」嚇破了膽,被日本的侵略戰爭嚇破了膽。新黨他們好像《東郭先生》一樣,在中共這只狼的甜言蜜語說服下,欺騙了獵人日本和美國,挽救了中共這只即將滅亡的狼,狼得救以後,恩將仇報,暴露出猙獰的吃人本性,最後把台灣人民吃掉,也包括新黨。新黨害怕戰爭是沒有用的,經濟鬥爭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鬥爭,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是戰爭,這是歷史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像民進黨一樣,和全世界民主國家堅定的站在一起,用民主自由為旗幟,團結台灣廣大的人民,面對中共的侵略行為,毫無畏懼,英勇鬥爭,才是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的代表。

  新黨主席郁慕明講演中「和平保衛台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想把中共戰爭的「禍水」引向外國的日本和美國,而大批李登輝和陳水扁的「台獨」,繼而大批民主、自由,簡直就是引狼入室,比國民黨主席連戰的「歷史的潮流」、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制度競爭」,有過之而無不及,以犧牲台灣乃至中國的民主、自由,來「畫龍點睛」,搏得中共的「大禮」。郁慕明帶回台灣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只能是中共的「社會主義精神」。如果新黨和中共站在一起,而不是和台灣人民及中國人民站在一起,最終會被歷史所拋棄。

  歸根結底是新黨沒有看清楚,中共年初制定了《反分裂法》,又約請國民黨「和平之旅」、親民黨的「搭橋之旅」、新黨的「民族之旅」,使在野黨紛紛蹬陸,充分體現了中共的「三大法寶」之一,統一戰線,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制定的「一手軟,一手硬」的兩面派策略,也就是人民說的「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中共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毛澤東的「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還是鄧小平的「一國兩制」,還是胡錦濤的「和平統一」,都是要和民主國家爭奪台灣這個「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實現中共稱霸世界,趕超美國日本,永葆紅色江山,實現鄧小平的「一百年不變」的宏偉大業。

  新黨的「民族之旅」很有特色,他們的政治切入點選在中國抗日戰爭60週年紀念日,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大連日俄屠殺紀念館」、「蘆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等一系列具有抗日戰爭紀念意義的歷史地點,到大學講演,都突出中國人民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建立的的特點,可見其良苦用心。確實,中國在近現代歷史上,是受列強侵略的歷史,到處狼煙四起、烽火連天,但是,郁慕明在長達一個小時的講演中,沒有回答戰爭的根本問題,為甚麼中國會發生這麼多的戰爭?為甚麼中國人民生活在非常貧困之中?為甚麼中共不放棄封建專制制度?歸根結底是:中國落後,是政治制度的落後;而西方先進,是政治制度的先進。中共現在還抱封建專制制度不放,連阿富汗、伊拉克、蒙古、俄羅斯等等都實行了民主制度,可以清楚的看到,國民黨主席連戰的「歷史的潮流」、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制度競爭」要比新黨郁慕明的「動物比人更溫和」的論調高明一些。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沒有英國對美國的戰爭,就沒有美國的獨立;沒有美國對日本的戰爭,就沒有日本的「明治維新」;沒有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就沒有穆斯林社會的民主制度。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主要戰爭有: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俄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犧牲了幾千萬中國人民,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中國因為封建制度的落後,才產生了戰爭,正因為有了中英的貿易戰爭(鴉片戰爭),才開始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了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從台灣民主大選到八九民運等等。這裡就近代戰爭給中國帶來了甚麼?和新黨主席郁慕明商榷: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嚴復《天演論》)這句話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規律。我們人類就是在大自然的不斷發展變化中造就出來的,同時,我們人類又不斷改造自然以求更好的生存。人類在改造自然求生存的過程中是不平衡的,總是處於競爭的過程中,總是有先進的民族異軍突起,而落後的民族又奮起直追,使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形成了波瀾壯闊歷史畫卷。目前,人們公認的人類社會形態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種人類社會由低級社會向高級社會發展過程,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過程。因為,人類首先是自然人,然後才是社會人。就是說:人類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份,是自然界大家庭中的一員,人類來自於自然,生存於自然,而人類的精神也是由自然決定的,有許多迷人的現象也只有到自然中去追索答案。中國近代史中,有許多社會問題是迷惑人的,讓人們眼花繚亂,找不到事物的真諦在那裏?這也無怪於他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司馬遷也是站在歷史的一定高度才寫出千古絕唱的《史記》。今天,在世界進入一個新紀元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重新審視一下中國近代史,對它給予進一步公正的評價。

  鴉片戰爭確切的說是中英貿易戰爭,是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是中國向現代化社會變化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由完全的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轉變,而不是中共說的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轉變。

  近代史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的歷史。世界近代史應該是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那麼正規化近代史的上限與下限也應該按社會性質來劃分,從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衝擊下開始解體,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110年的歷史。而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建立了「烏托邦」式的社會主義,台灣逐漸擺脫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進入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社會,成為中國現代化「復興基地」的歷史稱為中國現代史。

  1、1840年開始的近代中國,面臨著變封建社會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任務。但是,世界從英國「工業革命」後,就從來沒有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可以走了。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的,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必然向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傾銷商品,進行資本輸出,既所謂殖民地。現今世界上發達國家美國、日本、亞洲四小龍等都是資本主義殖民地。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來沒有獨立發展的國家,各國的經濟聯繫表現為生產的國際化和資本的國際化了。歷史證明:國際經濟關係的存在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經濟關係相互依賴也越來越大,都不可避免的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一個環節,生產與交換必然從一國一地發展到全世界範圍。誰先加到入這個經濟體系中去,就會按經濟規律獲得超額利潤,反之就會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個完全的封建社會,由於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的束縛,使封建社會內部孕育著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艱難緩慢。但按照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抗拒的規律,如果沒有外力作用,既外國資本主義的注入,中國也會慢慢的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表面看這話似乎有些道理,但深入的看這話說的不對,不符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試問印地安人何時發展到資本主義?鄂倫春族何時發展到資本主義?如果沒有民族大融合的過程,沒有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輸出,許多少數民族也還處於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中國是這樣,亞洲是這樣,整個世界都是這樣。

  當然,整個人類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是要經過一個非常艱難緩慢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起作用的規律就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規律。既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按照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價值規律促使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猛發展,使商品生產者不斷競爭,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生產,以降低商品的價值,以在商品交換中取得超額利潤。商品生產者競爭的實質是由價值規律等價交換決定的,但等價交換的背後是不等價交換,既生產力狀況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商品價值。那麼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就必須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以求在不等價交換中取得更高的利潤。這樣以英國資本主義市場為始點,市場在不斷擴大,由歐洲向全世界不斷推進。這種市場經濟的推進過程,是按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進行的,是不以人類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不可抗拒的,是一種自然現象。而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戰爭,既馬克思先生稱「血與火的時代」,則是這種規律在實施過程中的外部表現形式。

  發生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就是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規律在實施過程中,要開闢中國這塊廣大的商品市場,而中國封建社會落後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其對抗衝突的外部表現,所以是中英貿易戰爭。表面看是英國與中國之間的戰爭,實質起作用的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所以,我們說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炮艦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資本主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從此中國在外力作用下注入資本主義社會因素,把中國人民從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由落後的封建社會進入到初步具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代化社會,為中國全面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奠定了基礎。

  但是,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大家庭一員的步伐是緩慢的,這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擴大一樣,這是由於中國歷史原因及自然因素造成的。歷史原因是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及意識形態,自然原因是地域廣大、民族眾多、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等。但鴉片戰爭使它畢竟邁開了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第一步,有了這第一步才有了第二步洋務運動,第三步戊戌變法,第四步辛亥革命,第五步台灣民主大選。那種認為帝國主義如不入侵中國,我們會更好,會緩慢地由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如按照他們的邏輯走下去,如今我們中國還是在紮著長辮子,三嗑九拜的行「咋」禮的清朝順民呢,當然這是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律所不允許的。當時清朝封建專制政權繼續頑固地用一切手段維持固有的社會秩序,不打破封建專制政權這個桎梏,中國社會的進步發展是不可能的。當時的中國是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柄,只有靠先進國家的外力。所以,從心裏說,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是一件大好事,給中國帶來了西方現代化的工業文明(經濟),帶來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政治),帶來了解放中國人民的基督教「福音」(文化)。中國到底向何處去?歷史證明中國只有走資本主義道路,才是光明的中國。清朝的洋務運動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中華民國更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共的改革開放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台灣更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走資本主義道路,是歷史的潮流,是世界的潮流,誰也阻擋不了。

  鴉片戰爭是中英貿易戰爭,是商品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功績在於資本主義按照經濟發展規律打開了中國這一廣闊市場,而不是甚麼侵略中國、欺負中國人民。亞洲四小龍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社會進步要在競爭中付出力量的,就和個人奮鬥先吃苦,然後才有甜一樣。由於大量商品進入中國,破壞中國封建經濟,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給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造成了某些客觀條件,中國逐漸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了資本家和工人。所以,中國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而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了。資本主義社會先進於封建社會,如果全中國都進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取代半封建的生產方式,那麼中國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了,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了。所謂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中國,是指封建社會解體,產生了資本主義因素,在經濟上以開始逐步進入國際商品市場,喪失了封建經濟的獨立性。

  近代史從1840年到1949年,用了110年的時間,從原有的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現代化社會轉化,卻始終沒有轉化好,資本主義社會卻始終沒有建成,始終停留在半封建社會半資本主義形態。到1949年以後,國共兩黨分道揚鑣,走向兩個極端。國民黨代表資產階級到台灣去實現資本主義社會了,共產黨留在大陸代表封建農民階級去試驗馬列主義提出的社會主義去了。可以說,國共兩黨都是剛剛從封建社會發展出來的政黨,都帶有封建專制的性質,但共產黨是從本質上就存在封建主義的,走的是復辟封建社會的道路,而國民黨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國共兩黨都是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政治組織,但它們由於經濟基礎、階級基礎、思想文化的不同,特別是生產方式的不同,所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必然不同。但在1949年以後中國進行現代化的歷史證明,國民黨在台灣的資本主義實踐是成功的,使台灣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且完全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台灣不僅在經濟上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在政治上實行了民主,在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作用下,和國際市場形成一體,成為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了。而共產黨在大陸試驗是失敗的,社會主義的實質是復辟了封建社會,有許多農村又倒退到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奴隸社會的生產方式中去了,它們走了一個大彎路,甚麼「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大陸不但沒有進入現代化的社會,而且人民又重新過上了飢寒交迫的奴隸一樣的生活。在中共即將滅亡的時刻,毛澤東死去,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實際是發展資本主義,才挽救了中共。但是,中共還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和現在的台灣資本主義社會有本質的不同。

  2、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我們怎樣接受?1840年以後,中國的主要矛盾由原來封建社會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又加上了封建專制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在這裡反封建應該是首要任務,反對外國侵略是第二位的。因為,只有解決自身問題,使中國民富國強,才能談到反侵略。從此,中國社會的革命鬥爭圍繞著這兩對矛盾展開了,中國革命任務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既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對外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革命。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可以說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奮鬥下,開創了民族革命勝利,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9年大陸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這一勝利的標誌。而民主革命在台灣由於有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地,使教育水平是當時東南亞最高的,普及了高中教育,國民黨到台灣又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已經基本完全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而在大陸,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維護取得的政權,而不顧經濟發展的規律,既當人類社會進入機器大工業時代,也就是進入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時代,社會分工就越出一個國家的範圍,形成了世界市場。在這種條件下,經濟問題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也不應該人為的打破和割裂這種經濟形式的國際化生產關係,而只能強化利用這種關係。中共到大陸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人為的打破和割裂這種經濟形式的國際化生產關係,結果是一步步倒退到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公社制度」上面去了,而沒有完成民主革命,至到1979年中共改革開放後,才邁出了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第一步,既開始新的「洋務運動」,而後又經過八九民運,既新的戊戌變法,目前正在向前發展。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民族革命成功的歷史,而民主革命一直在大陸艱難的發展。因為,民主革命的勝利,是要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進行發展經濟,而後水到渠成,而不是用槍桿子打出來的,中共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毛澤東話)。打出來的政權,如果是農民打出來的,就是封建專制政權,例如:太平天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是資產階級打出來的,就是資本主義政權,例如:法國大革命和中華民國。中共領導的革命以農民為主力軍,所以是農民封建政權。歷史的客觀規律終究是不可抗拒的。

  先進的階級和政治力量不管出現時候是多麼弱小,但終要戰勝貌似強大,實則腐敗的反動階級。中國近代史上往往是以進步力量的失敗而結局,例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看到,無論那一次民族和民主革命都是有成功的一個方面。一次鬥爭失敗了,又一次鬥爭起來,人民這種民族、民主的鬥爭,是在經濟規律的作用下,不斷把歷史推向前進,最終一定會取得勝利。

  在中國大陸民族革命是成功的,但民主革命是失敗的,但這不是最後的結局,孕育著民主革命的強大力量,通過一次又一次鬥爭,最後一定能完成在大陸的民主革命。那麼,中國近代史上的反帝鬥爭如何評價呢?我認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是正義的。但這裡面有一種是封建落後的清朝政府,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閉關自守,抗拒商品經濟的發展的必然規律,以保住他們賴以生存的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人為的割裂了與世界市場的聯繫,這種愚昧的盲目的反對所謂帝國主義的作法是反動的,在中國近代史上到處可見。

  首例就是鴉片戰爭,對於鴉片戰爭完全可以採取清朝「遲禁派」的意見。其次是太平天國運動,按照《天朝田畝制度》所規劃的藍圖,完全是一種倒退到原始共產主義或奴隸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沒有一點商品經濟。義和團運動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事件表面看是愛國主義的,但實質是一種假愛國主義。他們不懂中國落後挨打的實質所在,是落後的封建社會生產方式,不懂資本主義社會先進於封建社會,更不懂商品經濟發展必然形成世界大市場的經濟規律,而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的社會制度。那種以為只要保住我大清江山,就是愛國,殊不知中國的寸土之地永遠是中國的,不論是殖民地、租借地都必將回歸祖國。日本、台灣、香港、新加坡等是美英的殖民地,到如今不也是民主獨立、社會現代化的國家了嗎?經濟發展必然是不平衡的,必然有先有後,而先進的必然戰勝落後的,靠所謂拒資本主義於國門之外,是吸收不了人類現代化文明成果的。日本是中國的毗鄰,對待先進的現代化文明成果反映比中國靈敏的多了,中國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慘敗的消息傳入日本後,給日本的有識之士以極大的衝擊。「何故堂堂仁義之大國清國敗於無禮不義之丑虜英國?」(小西四郎《日本歷史:開國與攘史》第八頁)對當時的「鎖國」政策精神支柱「華夷」思想和中國作為理想之邦的信仰,在他們心目中已經開始動搖了。他們對中國「神州」的崇拜開始轉變後,一些先進的知識份子一直在頑強地努力吸取外來先進思想與文化,不斷批判「華夷」思想,逐步以西方代替中國成為了日本知識份子新的精神故鄉,走上了全面學習西方的道路。在1853年美國巨艦大炮威逼國門,強迫日本「開國」後,他們的探索就更有緊迫感和更有現實意義了。1868年明治政權確立後,就「求知識於世界」,開始推行全國西方的政策。在這里特別指出的是:日本在1864年英、法、美、荷四國聯合艦隊炮轟下關,直接鎮壓日本人民的反帝鬥爭。同樣,日本便面臨著空前的民族危機,日本民族要救亡圖存,免遭印度與中國的厄運,就必須打倒腐朽、發動、賣國的幕府,就必須走西方發展資本主義以臻富強的道路,由「尊王攘夷」向「倒幕開國」轉向。這一點是和中國明顯不同的,中國在外因作用下,內因變化緩慢,打一場戰爭變化一下,完全處於被動局面。而日本在外因作用下,內部很快變化了,首先不是反帝鬥爭,而是先打倒封建專制的政府,然後學習西方科學知識,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總之,中日比較看,中國沒認識到西方的先進,也沒有一個可以代替清朝的政治力量,一味反侵略,結果還是封建專制,沒有很快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日本則不同,他們在外國西方大炮打擊下,把盲目抗擊外國的封建政府推倒,取而代之,繼而「開國」,全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這裡有一支可以代替舊政府的政治力量是關鍵。
  中國近代史所以充滿苦難的歷史過程,主要中國是井底之蛙,自認為封建專制制度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完善的社會制度,而只有火器不如西方。所以,一味追求「船堅炮利」,到頭來還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們不知這是由於生產方式落後,從而導致制度、生產力落後等一系列惡果。例如:關於中國人口問題,有許多人說是由於中國地理條件決定的,那麼,中國人口多的根本原因是甚麼?是不是中國的地理環境十分有利於休養生息那?是不是中國女人能生孩子呢?外國女人不能生孩子呢?不是!而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人們的思想、人民的生活。中國農村生育失控和城市生育減少,這一明顯區別也說明了這些。甚麼中國由於地理因素,女人能生育,這是騙人的鬼話。中共說「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在近代史上一直沒找到正確答案」(胡繩《中國近代史》),這真是胡說八道,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是專制制度與民主制度的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封建統治者往往利用民族矛盾來維持保護他們搖搖慾墜的封建政權。

  鴉片戰爭以後,進步的中國人看到了「師夷之長而制夷」,但外國人的長處在那裏那?近代史對外國資本主義認識是太緩慢了,太由淺入深了。鴉片戰爭中國大敗,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認為洋人的長處「船堅炮利」,這樣就開始了向西方學習製造洋槍洋炮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階梯,是進步運動。中國近代史是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為主要線索發展的。因為,近代史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的歷史,就必須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為主要線索,反映這一時期的進步潮流。而以農民革命的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起義——白郎起義——秋收起義是帶有盲目排外落後性質的運動,雖然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力量,但這畢竟是代表落後的封建社會生產方式,不代表這一歷史潮流,而代表封建社會傳統的改朝換代的生產方式。沒有鴉片戰爭,就不會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衝擊下發生帶有西方基督教色彩的太平天國運動,沒有太平天國運動這場內亂,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洋務運動,所以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劃時代的大事。對於中國資本主義現代化,是 1860年以後,清政府興辦洋務運動為開端的。洋務運動陸續辦了十九個近代軍用工業和近四十個民用企業。與此同時,洋務運動還開始興辦各種新式學校,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大批近代科技人才,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傳播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創建新式軍隊,加強海防等等。歷經三十五年的洋務運動,為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實現現代化打下了初步基礎,使封建的中國開始向資本主義現代化邁進,這一點正是洋務運動不容抹殺的歷史作用。

  由於洋務運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在中國全面推行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挽救、維護、鞏固封建統治,給這台破舊的封建機器上添加一些新式零件,這是洋務運動致命的創傷。中國甲午戰爭失敗後,簽訂了《馬關條約》,又進一步喚醒了中國的有識之士,他們又進一步認識到外國強大的根本,在於社會制度的先進。所以,又有了向日本學習的戊戌變法運動。這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民主改革運動,它的歷史意義,不在於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客觀的進步作用,更不在於被鎮壓而證明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而在於它點燃了愛國的民主火炬,號召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的真理而獻身,召喚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到來。

  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證明清朝政府是個極端反動的封建專制政權,用改良主義的君主立憲制是行不通的,只有用民主革命的手段來打破這一封建桎梏。這是中國人民用半個世紀的鬥爭和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教訓。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日本立即認識到了,所以有了明治維新,而中國只有戊戌變法之後才認識到,所以又有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資產階級革命派,並不是以結束滿清封建王朝為滿足,而是要從中國土地上,永遠根除兩千多年以來的君主制度。但是,他們的革命手段僅僅用來對付作為上層建築的封建政權,而經濟基礎並沒有改變,這樣就為以後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埋下了禍根。這和18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相似,革命成功固然是偉大的,但革命勝利後的路程和任務更加艱鉅,要經過近百年的動盪才會穩定下來。中國和法國大革命一樣,辛亥革命後,打亂了中國上層建築及意識形態,從此中國動盪不安,戰火紛飛,軍閥混戰,農民起義不斷,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到中共的第二代領袖鄧小平說「穩定壓倒一切」,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中的真理之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穩定是相互吻合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社會越來越穩定,而社會越穩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完善,市場經濟越發達。在這一點,西方的英、美、法等不說,就是台灣、香港穩定了一百多年,經濟的高度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大陸戰火紛飛的動盪也有目共睹。沒有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沒有經濟的高速發展,就沒有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就沒有穩定。
  辛亥革命後,中國資本主義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號稱中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這是因為,政治革命必然引起經濟、文化革命。辛亥革命後,中國資本主義有了巨大發展,就是政治革命的連鎖反映。一是資本主義深入民心,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潮流,勢不可擋。二是由於在這個時期內,爆發了第一次大戰,西方列強忙於戰爭,無暇東顧,對中國壓力減少了,新生的資本主義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三是這時的中國由於北洋軍閥的統治,各佔一方,當時的中國政府是一個聯邦式鬆散政府,各省基本處於半獨立狀態,已經擺脫封建大統一的格局,和美國的洲立差不多。這樣各省政府可以給老百姓寬鬆的政策,資本主義發展比較自由了。所以,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資本主義在中國的飛躍發展,就不會同時有「新文化運動」。1917年《新青年》創刊,標誌的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文化領域中的延續,是資產階級新文化與封建階級舊文化的一次生死搏鬥,它向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和傳統觀念進行宣戰,喚醒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在這裡要說明的是「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份,而不是新文化運動的全過程,不能以「五四運動」來取代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是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進軍號,而「五四運動」是在進軍號中前進的蹣跚一步,是以實際行動來反對封建專制的愛國學生運動。中共那種過度誇大「五四運動」精神是「青年學生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造反精神,是一種帶有封建色彩的挑動。這種思想沒有引導學生努力讀書, 科學技術來救國教民才是正確的道路,而把一些頭腦尚不成熟的青年學生引入歧途,大講各種主義,參與破壞民主獨立,破壞生產力發展的所謂革命運動中去,這是和新文化運動科學、民主宗旨相悖的。

  辛亥革命留下的封建經濟基礎埋下了禍根,以後發生的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毛澤東的秋收起義和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是封建經濟基礎發生4而導致的。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經過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階段,後來都為救國救民的國共兩黨,又主要至利於權力鬥爭,大打內戰,對封建社會的改造始終沒有完成。後來由於新的外力作用,既俄國「十月革命」起到了使國共兩黨加速分道揚鑣的作用,日本入侵又使中國大亂,使中共有了用武之地,成為亂世英雄。一個帶著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台灣去實現他們報效祖國的理想,另一個到著共產主義的幽靈,在大陸重新建立封建制度開展狂熱的共產主義試驗,和台灣的國民黨「慾與天公試比高」(毛澤東語)。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試驗中,終於得出了結果,那就是在台灣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試驗成功了,台灣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了,實現了新文化運動乃至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一個偉大結論是:只有全面實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是救國的惟一正確道路,也叫必由之路。正如孫中山先生的遺囑「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者昌,逆者亡」。在大陸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失敗了,沒有改變封建社會的性質,封建思想依然支配影響這個社會主義社會,只是到了1976年毛澤東死去以後,鄧小平出來領導改革開放才吸收了一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十多年的來獲得長足發展,這叫殊途同歸。日本有兩次戰敗投降,一次是1864年在美英等國炮艦的打擊下投降,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慘敗投降。但他們轉變的是那樣迅速,前次馬上拋棄了中共老大,而認美國為老大,學習西方先進的經濟、文化、政治,通過明治維新成功的解決了國內封建五權,把要反對資本主義的武裝力量的所謂愛國主義,實際保衛封建政權的頑固勢力鎮壓下去,而後全開國門,所以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壯大了。

  3、中國近代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化,花了110年的時間,從根本上說沒有轉化好,反帝發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始終沒有完成,中國仍然滯留在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畸形狀態,近代大工業體系也始終沒能完全建立起來,仍然是一個小農經濟小手工業為主的貧窮落後國家,這是客觀存在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中國向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又是誰也阻擋不住的歷史潮流。晚清為首的封建統治集團,企圖藉助傳統的封建淫威,做現代化的「攔路虎」,結果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不得不宣告結束。爬上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妄圖依杖北洋軍的實力,恢復帝制,把共和拉向倒退,結果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蔣介石在發展資本主義方面是有功績的,但他急於求成,維護甚麼中國大統一,到頭來不得不敗逃到台灣,臥薪嚐膽,繼續創造順乎歷史潮流的,中華民族的資本主義 「復興基地」。可以肯定的說,台灣創造的英雄業績,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文明成果的保存和發展。中國歷史上,南北朝、兩宋等都是在大亂之世,偏南一隅,但保存和發展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大陸留下的是主張全盤西化,用馬列主義代替中國傳統文化。而實際上實行封建制度,把大陸變成一個資本主義的不毛之地,甚麼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毛澤東、慈禧太后、袁世凱、鄧小平他們的共同的思想根源都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都想當皇帝。毛澤東讓人民高呼 「萬歲」,發動了和太平天國「天京變亂」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文化大革命」,不是真心實意的去促進中國經濟發展,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稱帝的野心,也一樣在人民的反對聲中悲慘的死去。歷史證明,具有五千年悠久明文的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決不甘心落後的地位,一定要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趕上歷史的潮流,躋入世界強國之林。

  當然,對於歷史我們不能高談闊論,怨古憂人,有許多事件都是有歷史的必然性的,就說有人說「馬列主義必然在中國勝利」一樣。一種新的學說是很有誘惑力的,這種帶有歐洲新創立宗教色彩的思想和俄國封建皇權毒素的「烏托邦「式的理論,必然和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相結合,而產生一種新的中國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列主義,即所謂毛澤東思想。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道路十分曲折,十分艱難的,一度被馬列主義誘惑而誤入歧途,但這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因為,中國生產力太落後了,不能和日本、台灣相比,而只忍辱負重,用千百萬中國人的身軀去舖路。到今天我們站在一定的歷史高度可以看到,只有學習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了科學技術,帶來了民主制度。

  中國近代史,就是中國前仆後繼,英勇奮鬥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新黨主席郁慕明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演反覆強調「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我們希望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支持孫中山先生建立的中華民國,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不是中共的共產主義統一中國。可以預見,台灣是中華民國的台灣,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灣,台灣是台灣人民的台灣,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台灣,民主社會制度的台灣是台灣人民自己說了算,而不是那個政黨,民進黨代表了台灣人民,所以才能執政。中共希望利用三個在野黨影響台灣下一界民主大選,只能是抱薪撲火、水中撈月,下次民主大選,民進黨還會取得勝利的!

  希望,新黨主席郁慕明引用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沒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才是他們的真正願望,就是對待中共必須要有一場民主革命!哪怕是阿富汗和伊拉克式的民主革命!

  來源:新世紀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誹謗阿扁 李慶元判6個月
任詮:反腐敗依然是喚起民眾的大旗
新黨主席選舉  郁慕明連任
新黨籲政府執行公權力護漁 迫日本談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