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4日訊】食物環境衛生署最近在約3千5百個食物樣本中,進行了微生物及化學兩方面測試,發現有10個樣本不合格,整體不合格率為0.2%。
微生物測試包括檢測細菌及病毒。在約1千4百個食物樣本中,有3個樣本發現含致病菌。不合格的樣本包括含諾沃克類病毒的生蠔,以及含李斯特菌的軟芝士和沙律。
食環署助理署長鍾偉雄醫生表示,在食物樣本中發現致病菌,主要是與不適當處理食物有關。較容易出現問題的即食食物如生蠔、軟芝士和沙律,應保存在攝氏4度或以下。孕婦、老年人及低免疫力人士應避免進食這些高風險食物。
在化學測試的約2100個食物樣本中,有7個樣本不合格。1個米及1個蠔肉樣本的鎘含量分別超越准許的分量。鎘是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的重金屬物質。
其他不合格的檢測結果,包括在兩個新鮮人蔘樣本中發現二氧化硫,而這種防腐劑是不准在上述食品中使用。在一個紅棗樣本中,則發現二氧化硫含量超越准許的分量。
此外,在一個唐生菜樣本中發現少量的殘餘農藥甲胺磷,以及在一個紅鰽樣本中發現雪卡毒。雪卡毒是天然毒素,有時在珊瑚魚體內發現。◇(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