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二十九日專電)世界貿易組織(WTO)通訊錄終於印發,日內瓦熟悉WTO事務及兩岸關係專家認為,台灣能維護「常駐代表團」名稱是重要成就,但台灣內部卻有人指控代表團喪權辱國,應嚴查、嚴辦失職官員,為何會有此兩極化反應?
關鍵之一就在1992 年GATT總理事會的「主席聲明」。
中共在WTO場域企圖打壓、矮化台灣固然是整個事件的根本原因,但從台灣申請加入WTO及其前身GATT一直到今天,台灣在WTO的運作無法完全擺脫主席聲明的影響力也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部分台灣人士指出,主席聲明已不存在,更沒有任何拘束力,但WTO專家則表示,主席聲明的政治諒解必須要給予相當尊重,因此,由於認知標準不同,導致了兩極化反應。
1992年GATT為台灣入會成立工作小組時,總理事會發表主席聲明,後來形成會議紀錄的一部分,其中關鍵文字為:台灣「在GATT做為觀察員及事後成為會員的過程中,其代表機構將循香港、澳門模式,代表機構人員之職銜,不應具有主權意涵。」中國很明顯以此要求更改台灣常駐代表團的名稱及取消官員外交頭銜。
據指出,WTO法律服務處及當初參與台灣入會工作小組會員國官員多數認為,1992年的主席聲明及其衍生的政治諒解並沒有消失。但台灣方面不是認定主席聲明已不存在,就是不願再提這段歷史背景,因此產生了台灣在WTO通訊錄交涉過程中,放棄了代表團官員職銜的印象。
而WTO專家則認為,台灣這次能夠走出主席聲明陰影,突破中國中共壓力,成功維護常駐代表團名稱與地位,避免港澳化結果,是難能可貴的成就。
根據WTO官方網站上「可自由下載」的資訊,2001年十一月台灣加入WTO工作小組報告書中,有關於總統、行政院、立法院、國防部等涉及主權意涵的文字及用詞被刪除或更改之處超過三十個以上,這些都是中共引用主席聲明施加壓力的結果,當時台灣「也」被迫接受。
而今天在極大的困難下,能確保「維也納外交公約」下具有高度實質與象徵意義的常駐代表團名稱,卻未得到任何肯定。
另一方面,對於代表團官員的職銜遭到「片面」更改,駐WTO代表團在交涉過程中嚴正表示無法接受,並提出正式抗議,沒有作任何讓步,但卻已背負了喪權辱國、失職的罵名,顯然是有失公平。
WTO已公開表示,通訊錄絕不影響任何會員國的法律權利、義務與地位,發言人洛克威爾並說,WTO期望台灣將繼續是一個重要、具有建設性及努力的會員,對台灣及代表團官員展現了相當程度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