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9日訊】雪山草地雖然僻居一隅,但卻不是渺無人煙的莽荒之地。根據出土文物考証,遠在新石器時代岷江上游的河谷臺地一帶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封建王朝在這裡設立郡縣,唐代(公元618-906年)設置羈糜州。宋代(公元960-1279年)沿襲唐制。自古以來,藏族人同羌、回、漢等民族一起共同開發了這塊土地。
唐貞觀年間,西藏的吐蕃王朝向東進展,其勢力達到阿壩地區,吐蕃人與這裡的氏族部落融合,發展成阿壩地區的藏族。直到現在,對與“阿壩”一名的由來,還有一種傳說: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蕃王松贊干布向唐求婚,曾從吐蕃腹地阿裡一帶移民本地。這些藏人在此居住繁衍下來,自稱“阿裡哇”。隨著時間的推移,“阿裡哇”的簡稱就被用作本地地名。在漢文中譯寫為“阿壩”,其涵義為“阿裡人開發的地區”。
但是,九寨溝的民風民俗又不完全同於西藏,由於這裡正處於從藏區到漢區,從牧區到農區的過渡地帶,因此具有厚重的邊緣文化色彩。在九寨溝周圍,藏羌回漢各民族和睦相處,互相促進,共同繁榮:草地上英俊的騎手,清真寺膜拜的回民,岷江畔大禹的傳人,咂酒與鍋莊,雕樓與羌笛,一起譜寫了一首悠揚的民族融合之歌,並創造了獨特的康巴文化。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放牧或農耕的藏民都活躍起來。藏民們熱情的接待遠道而來的游客,在草原上騎騎馬,那真可體會一下藏民的生活。
項珠是藏族女子必戴的飾物,游客們在小集市上選擇自己喜愛的藏族項珠。
藏族大部分居住在草原地帶,他們勇敢強悍,勤勞樸實,或放牧,或農耕,以及特有的方式世世代代生活在塵囂的地方。草地藏族民眾信奉喇嘛教。喇嘛教的教法、教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藏民的生活習慣,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值得注意的。
在川西北高原上,每個藏民部落都有寺院,隻是規模大小和喇嘛多少不同。草地喇嘛寺廟建筑精美,一搬主殿屋頂覆以鍍金瓦,頂端飾以寶塔怪獸,氣象雄偉。環繞主殿的是喇嘛居住的大小院落,房屋鱗次櫛比,寺外圍有高大院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