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日訊】據史家統計,人類20世紀因戰爭和一黨專制而死亡的人數,是人類有文明以來的此類死亡人數的總和。我在看到這一數字的同時,也看到這些史家的道義關心。人類還是有道義。這可能也是這個世界值得活下去的原因之一。
二戰距今已有60年,還沒有人倡言忘掉二戰的劫難。不僅是民間組織或個人,就是政府和製造災難的一方,也不作如是說。在對二戰災難反省、自責,並有銘記災難的紀念儀試,有實際補償行為。
當然也有例外,如日本就拒絕對二戰的災難認罪,儘管在對受其所害的國家有一定的經濟援助行為,其間也有道義成分。但問題就是「死不認帳」,最終當然要受到懲罰。中國及其它受害國強烈抗議其「入常」,就是例子。但近日見「93歲的二戰老兵,跪在蘆溝橋頭,對中國認罪」的報導和圖片,又見百年前刺殺韓國政要的兇手的孫子赴韓向受害者的後人請罪。儘管這些「請罪行為」,都不排除日本有緩和「入常」抗議的政治目的,也不排除這些「個人請罪行為」的背後是政府操縱,但其有所忌憚也是事實。
在描述人類的心性和行為中,有所忌憚的反義是無所忌憚。無所忌憚在漢語中從來就不是一個褒義詞彙,不管這無所「忌憚」是政治上的或道德上的,也不管是個人間的或個人與政治集團間的。有所忌憚,肯定是維持人類秩序和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秩序的重要因素,也是人類心性和理性成熟(文明)的標尺。
災難就是災難,沒有任何合法性。當年國共政權之爭的內戰及中共建政後給中國人民製造的災難,不比日本侵略中國人民的災難更具合法性。中共也在建政後念念不忘國民黨的災難,編撰教科書,吃憶苦飯、唱憶苦歌、演憶苦戲,鬥地富反等階級敵人,就是「不忘歷史、不忘災難」。但中共的不忘災難、不忘歷史,並不及於它自已給中國人民所製造的災難。對此,它沒有懺悔、沒有認罪。對於16年前的「6.4」屠殺,它也是死不認帳。
這不是中國人自已的看法,在《鳳凰》週刊總第183期中,載有《德聯邦議長言論令中方不快》,全文如下:「德國聯邦議會議長沃爾央岡.蒂爾澤在中央黨校演講時,拒絕中方要求其對日本不肯反省戰爭罪的行為進行評論。蒂爾澤說,一個國家如要求他國反省罪惡過去,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身作則,深刻反省本身的痛苦過去,才能真正站在道德的高度上,令對方感到羞愧和懺悔。」
蒂爾澤的「拒絕評論」是殘酷的。這不僅是指中國政府道德上的渺小,還是指整個民族在道德上的萎縮和政治上的無能。整個民族就是萬萬千千的你和我。這已經不是憤慨,而更是痛心,更是無地自容。「是可忍,孰不可忍」!
日本對中國人罪惡的死不懺悔與中共對國人的罪惡死不懺悔,其間有沒有互相仿傚、學習?抑或只是各自的政治本性?
中共對國人的罪惡死不懺悔,對「6.4」屠殺的死不懺悔,當然不只是個道法問題,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政冶問題、實實在在的法律審判和法律賠償的問題。「6.4」受難者及其家屬還在,整個民族受到災難的一代人都還在。中共的罪行成不了歷史。它必須在今天就遭受請算和審判。
在中國的憲政進程中,有些歷史可以遺忘,有些歷史卻必須永記。只要不忘歷史,中國憲政就不會遙遙無期。(2005年5月25日)
──轉載自《民主論壇》網站(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