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日訊】“白皮書”或“藍皮書”﹐本是“西洋鏡”﹐在當今中國﹐卻日益流行﹐主要來自官方﹐或官方附屬機構。借用這類“洋名詞”﹐以顯示中國“與時俱進”的“現代化”進程﹐反映的﹐自然是中國政府的一番良苦用心。
最近﹐清華大學出版一本關於中國傳媒的“藍皮書”﹐題為《2004至2005﹕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聲言﹕2004年﹐中國傳媒產業規模達到3270億﹐未來三年﹐將是中國傳媒業的起飛期。該“藍皮書”所說的中國傳媒產業﹐包括圖書出版﹑報紙廣告﹑電視廣告﹑手機短信等14類。
該“藍皮書”預言中國傳媒將進入起飛期﹐唯一依據﹐是2008年的奧運會。事實上﹐中國傳媒早就應該進入起飛期﹐誰都知道﹐13億人的市場﹐是世界傳媒的最大市場。中國傳媒的不死不活與時起時落﹐與早就“起飛”的中國宏觀經濟﹐極不相稱﹐更不成比例。
該“藍皮書”閉口不提的是﹐官方的新聞控制和輿論導向﹐對中國傳媒業發展﹐所起的巨大制約作用。且不說那些密集排列在紅頭文件下的種種“規定”﹕今天不准報導這個﹐明天不准評論那個﹐確保傳媒掌握在黨的手中﹐而非人民手中﹔單說時不時以“整治”為名的報刊查封﹐就讓多少媒體企業虧盡血本﹐甚至人財兩空。聞名一時的《南方都市報》案﹐官方以經濟罪名製造文字獄﹐徑直將該報主編﹑總經理逮捕下獄﹔其他如《管理與戰略》﹑《財經》﹑《北京新報》等眾多報刊﹐僅僅因為偶爾刊登了不符合官方口味的文章﹐輕則被逼檢討﹐主編遭撤職﹐重則被勒令停刊﹐立即解散。這些非市場化的手段﹐人為限制了中國傳媒產業的發展。也證明當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託詞﹐實在是虛偽之至。
這份清華大學的“藍皮書”﹐耐人尋味地表示﹕ 2004年至2006年﹐中國傳媒業增幅將較2003年略有下降﹐但由於奧運會刺激﹐2006年至2008年﹐則將大幅上揚﹐在2008年達到高峰後﹐將再次轉低。對近兩年傳媒業的下降﹐“藍皮書”歸因為“宏觀調控等因素”﹔對2008年之後的“再次轉低”﹐“藍皮書”則乾脆不予說明原因。
可見﹐所謂“藍皮書” 或“白皮書”﹐在中國﹐都已經形成固定的表述模式。某些話語﹐已經約定俗成或心照不宣﹐自覺地避開禁區﹐自覺地掩蓋真相。這一切﹐不僅誤導經濟發展﹐也誤導學術研究。在這種前提下﹐侈談所謂“傳媒業起飛”﹐仿如“自慰”﹐猶如“意淫”。毫無疑問﹐中國傳媒業的真正起飛﹐只能留待新聞自由的實現之日。
總的說來﹐中國的現代化﹐是物質的﹑技術的﹑或者外在的現代化﹐並非精神的﹑制度的﹑或者內在的現代化﹐準確而言﹐是“偽現代化”。就像一些人口中津津樂道地所謂中國“變化很大”﹐列舉的﹐無外乎就是城市里的高樓大廈﹑高級商場﹑高速公路等。說到國人的素質﹐談論者往往就低了聲﹐轉了調﹕“還是那個樣子﹐”公共汽車上搶座﹐公共場所吐痰﹐社會治安敗壞。而且﹐“騙﹐人人都在騙”
是的﹐“偽現代化”﹐當今中國的最佳寫照。裹腳不前的中國傳媒產業﹐不過是“偽現代化”的犧牲品。
(5/31/05 自由亞洲電臺)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