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5日訊】如果要在上個世紀一百年間諾貝爾和平獎的頒選中,挑選出一個最重要的頒獎,那么,1936年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給德國記者奧西茨基 ( Carl von Ossietzky)的頒獎,毫無疑問應該作為首選。為什么這次頒獎應視為和平獎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呢?這不僅僅由于它在當時引起的巨大反響和爭議,也由于自那次頒獎之后,諾貝爾和
平獎染上了濃厚的保護人權色彩。
曾為奧西茨基獲獎而奔走呼號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這次頒獎發表評論說:“這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不朽价值--將這榮譽的標志授予一位普普通通的殉道者。”
戰場歸來成為和平主義者
卡爾· 馮· 奧西茨基是德國杰出的政治記者和政論家,著名的反法西斯和平戰士,他于一八八七年十月二日出生于漢堡,父親是一個公務員。在父親死后,他的母親嫁給古斯塔夫· 瓦爾特,這位社會民主党人的繼父,影響了奧西茨基后來政治思想的定型。
奧西茨基的求學道路不很平坦。17歲的時候他就离開學校,到他的家鄉做行政公務員。不久,他就轉向新聞事業,并在這個專業中獲得發展。他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在《自由人》周刊上,這是當時“民主聯盟”的机關報。
1913年7月,奧西茨基的一篇批判性的文章,被普魯士戰爭机构指控侮辱了公共利益,支持軍隊的愛爾福特法院開庭審問,新婚不久的奧西茨基不得不出庭應訴。當時,他年輕的英國太太偷偷地籌備款項,幫他付清了罰款。
雖然奧西茨基的身體狀況很差,但他仍然于1916年6月被德國當局強制招去服兵役,他所屬的部隊是巴伐利亞先遣兵團。一戰結束后,歷經戰火的奧西茨基已經認定,做一個和平主義者和做民主主義者同樣重要。當他回到漢堡便活躍于社會,到處發表演說,以他的和平主義理論,去影響德國人民和社會輿論,他因此成為德國和平社的地區負責人。這之后他創辦了一個叫《路標》的刊物,但很快就因為缺乏財政資助而失敗了。
奧西茨基隨后接受了柏林德國和平社總部的秘書職務。在那里,他創辦的月刊“信息活頁資料”,從1920年1月開始出版,奧西茨基定期為之撰稿。由于奧西茨基是一個有著強烈激情和急躁脾气的人,不久他就厭倦了德國和平社的辦公室工作,接受了“柏林人民報”的國外事務編輯的職務,這個報紙的編輯立場是無党派、民主和反戰的。
在1923年至1924年之間,奧西茨基和政治曾有過短暫的調情。當時,柏林人民報的全體職員都卷入創建一個新的政党的活動中,這個叫做“共和党”的政党不久就在1924年5月的選舉中失敗。奧西茨基參加了一個政治周報,他為周刊撰寫的稿件。這時,他對自己政治上的努力和群眾的智慧產生了怀疑,表現出幻滅的情緒,
因揭露德國重整軍備而入獄
1926年,齊格弗里德· 加可松創辦了《世界舞台》雜志,邀請奧西茨基取擔任編輯職務。此時,加可松已經開始揭露和宣傳德國秘密重整軍備的情況。9月,加可松意想不到地去世了,他的遺孀任命奧西茨基擔任主編。1927年3月,《世界舞台》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德國國防軍容許一些机构鼓吹軍備。奧西茨基作為責任主編,被以誹謗罪名受審,被判入獄一個月。
不顧當局的威脅,1929年3月,奧西茨基又發表了瓦爾特爾寫的一篇文章,指責德國違反凡爾賽條約、秘密重整軍備,這實際上是奧西茨基整個反戰活動的一部分。1929年8月,奧西茨基被以“出賣軍事秘密”的罪名起訴,經過審訊,在1931年被判有罪。在監獄里服刑八個月后,他于1932年圣誕節時被大赦出獄。
1933年初,奧西茨基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和平主義者,他面臨的政治形勢非常凶險,但是他拒絕逃离自己的國家。他說:“一個人對著山谷吶喊,聲音會穿過邊界。”
果然,在“國會縱火案”發生之后,1933年2月28日的早晨,奧西茨基就在自己家里被秘密警察逮捕,當即被送到柏林監獄,然后轉送到几個集中營。根据奧西茨基的獄友報告,他在這些集中營里遭到虐待,盡管他的心臟病經常發作,但還是被強迫從事繁重的苦力勞動。
提名風起云涌激怒希特勒
奧西茨基的抗爭,在當時不僅僅被視為保衛和平的抗爭,同時也是一場反對國家主義的抗爭。1934年,奧西茨基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當時,法國巴黎聚集著許多德國流亡者,其中有一個奧西茨基的老同事,他率先發起為奧西茨基提名的運動,獲得許多人的響應。
對于反抗納粹的德國流亡者,這是他們最后一場戰斗。由“德國人權聯盟”聯合志愿者,在巴黎開展了一個寫信運動,找一些組織和世界著名人物給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提名。在著名人物里面,就有剛离開歐洲的愛因斯坦,德國柏林大學的學生正在焚燒他的相對論,他在美國為奧西茨基獲獎而奔走。
1971年和平獎得主、前德國總理勃蘭特當時也流亡挪威,年輕的他為奧西茨基的獲獎做了大量工作。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爾· 曼和他的兄弟海因里希爾· 曼,也都參加了為爭取奧西茨基獲和平獎的運動。
為了推動給奧西茨基提名,瑞典等北歐國家團結一心。几乎所有的党派、議會議員、和平運動組織、報刊媒體和婦女協會都竭力推舉奧西茨基獲獎,還有一些社會名流也參加這個運動,例如商業巨頭、著名教授和王子。但1934年的提名已經太晚,1935年沒有頒獎,直到1936年,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才宣布奧西茨基獲獎。
但就在這個時刻,奧西茨基在獄中患了嚴重的肺結核,生命只剩下不多的時間了,但德國當局仍然把他關押在集中營,納粹元帥戈林甚至要求他拒絕諾貝爾和平獎的榮譽。德國宣傳部長公開發表聲明,說奧西茨基是自由的,可以去挪威領獎,但秘密警察的資料卻顯示,奧西茨基被禁止獲得出國護照。
1936年11月28日,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收到本屆和平獎得主的一封很簡短的電報:“謝謝這未曾期待的榮譽!卡爾· 馮· 奧西茨基”。
但是納粹當局不允許奧西茨基本人去奧斯陸領獎。1937年,震怒的希特勒頒布一項法令,禁止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因為他認為和平獎頒發給奧西埃茨基是對他的侮辱。獲獎的奧西茨基被送進一個民間醫院,但始終處在嚴密的監視之下。1938年,他由于在集中營長期遭受的酷刑和虐待,重病身亡。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和平獎頒發給一位良心犯,開創了此獎“干涉內政”的先例。正如勃蘭特所說:頒獎給奧西埃茨基,“是對掌權的野蠻主義的道義上的戰胜”。從此,諾貝爾和平獎開始面向人權。 近几十年來,人權成了頒獎的一個中心標准,越來越多的人權人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今天,歐洲各地有不少街道、廣場和公共建筑物,都以奧西茨基的名字命名。一代又一代的歐洲青年,為奧西茨基捍衛和平的精神所激勵。
──原載《開放雜志》(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