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8日訊】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形狀酷似一彎新月的月牙泉四面被鳴沙山環抱,「沙水共生、山泉共處」,構成了舉世聞名的「沙漠奇觀」。但如今,月牙泉正在接受「輸液」,以避免乾涸的厄運。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上游攔水敦煌河道斷流,月牙泉水域面積縮至9畝,天然林大量枯死,敦煌綠洲正遭遇巨大威脅。鳴沙山月牙泉管理處說,為月牙泉「輸液」,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月牙泉的遭遇是整個大環境內生態惡化的縮影,只有敦煌地下水位回升了,月牙泉才不會乾涸。
鳴沙山東北一側,景區主管部門正利用抽水泵管,將河水引入地勢較高的水塘內,再通過這個面積約10畝的水塘向月牙泉滲水。水文實測資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積22.3畝,最大水深7.5米;目前水域面積約為9畝,最大水深僅1米左右。
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天然林大量乾枯死亡對敦煌綠洲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據調查,敦煌東湖、西湖、北湖以及南山一帶的219萬畝天然林,現在只剩下不到60%。自1994年以來,綠洲外圍土地沙化面積增加了近20萬畝,沙漠平均每年向前推進3米到4米。
近二十年來,綠洲東、西、北三面不斷被流沙吞噬,已由過去的阻沙天塹變為沙塵源頭。令人擔憂的是生態惡化的整體趨勢更加嚴重。
根據調查分析,疏勒河上游和中游每增加1立方米用水量,下游就要減少0.3立方米地下水。而敦煌正好處在疏勒河流域下游。而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上游紛紛建水庫攔水,擴大耕地面積,疏勒河在敦煌境內長達300多公里的河道斷流,地下水失去了主要的補給來源。
莫高窟及月牙泉是甘肅敦煌境聞名海內外的兩大風景區,而甘肅民勤,卻是因缺水造成的生態災難為世人所知。風沙肆虐的季節,河西走廊東端的民勤和西端的敦煌聽到同一種「喊渴」聲。許多地方官員憂心忡忡:如果任其發展,敦煌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民勤。@(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