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香港Rapp - App Store

【愛智與真理之路】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啟示

唯真
font print 人氣: 209
【字號】    
   標籤: tags: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生於西元前三百多年前,是西方哲學家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人學識豐富,著作等身,哲學上除首創邏輯三段推論法外,今日的物理學、動物學、倫理學、氣象學、政治學、詩學、修辭學等各門學問,溯其歷史,皆受惠於亞里斯多德的科學成就。

人之天性有求知的欲望
為什麼?我們會問為什麼,但為什麼我們會問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說人的天性裡面存在著追求探索的欲望,所以一旦發生什麼事,我們相信它不是偶然的,事情的背後肯定有個原因:花為什麼會凋謝…毛毛蟲為什會變蝴蝶…人為何會悲傷…

追尋生命的答案
因為人有求知的欲望,人會努力學習,透過感覺觀察和經驗積累,人類漸漸開展出方方面面的學問,塑造起行行業業的工藝。然而,我們想知道的不僅僅是這些,這些只是實用性的知識,只在滿足基本的日常生活,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關係到存在的根本原因。

不動的動者
什麼是存在的根本原因呢?亞里斯多德認為任何東西,人也好,石頭也好,只要它存在,必然有推動它存在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必然也有推動它存在的原因,如此推演下去,一定有個最終最後的原因,本身不變不動,卻又能支配宇宙萬物的變動,稱為「不動的動者」。

實現內在的神性
「不動的動者」超越一切存在,又可稱之為上帝,至真至善無限美好;相對來講,宇宙中的萬物就是屬於層次較低的存在,可是萬物的本質上又有著上帝神性的一面,這種神性是潛能,等待實現。因此,我們可以說生命的目的就在於實現自我,實現上帝所賦予的神性,哲學史上把這種見解叫「內在目的論」。

「內在目的論」和「不動的動者」的概念所涉及的「上帝」很類似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也因為這個原因,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在中世紀基督宗教哲學中享有很高的評價,如大哲學家聖多瑪斯(St. Thomas)在其證明上帝存在的五種論證中,第一條論證就是從「不動的動者」基礎上開展出來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伊比鳩魯(Epicurus)是西元前四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其學說最著名的就是快樂主義,主張人生唯一的目的在於追求快樂。要釐清的是,他所追求的快樂和今天我們掛在嘴邊的快樂不大一樣。
  • 復活節對西方人來說是個重大的宗教節慶,慶祝他們所信仰的神-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每年的復活節日期略有不同,有時在三月,有時在四月,這與曆法有關。今年的復活節比較早,在三月二十七日。
  • 媽祖,本名林默娘,北宋人,生於福建興化莆田湄洲。父親林慤和母親王氏篤信神佛,樂善好施。一日夢裡,王氏見觀音大士賜丸,不久即告懷孕,於北宋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產下一名女嬰。因出生至滿月不曾哭啼,故取名默娘。
  • 保生大帝又名大道公,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善男信女的健康守護神。以保生大帝為主神供奉的廟宇全省有上百座之多,其中在台北地區以大龍峒保安宮最負盛名,每年黃曆三月舉辦一系列宗教藝文活動,吸引大批民眾共襄盛舉。
  • 修煉之路漫漫而將盡,修者之心淡淡無波瀾;此其時也,割捨凡心;此其時也,蕩盡妄念!
  • 修煉,便是要在戲中,鑼聲未響,就已知道、就已相信這道具的歸處,而且深信眼前的一切 只在倏忽之間。倘如此,便是要覺悟了吧。
  • 法蘭西斯·法塞勒斯·丘奇 (Francis Pharcellus Church) 1992 年版《是的,維吉尼亞,有聖誕老人》封面的細節。(Penguin Random House提供)
    《是的,維吉尼亞,有一個聖誕老人》一百多年來,這篇文章成為美國新聞界轉載次數最多的社論,無數家庭和社區不斷地閱讀、重溫,把這視為年度傳統慶祝的一部分。
  • 日記不僅是用來記錄日程,更重要的功用是:沉澱心境、反省過失,藉此來認識自己的內心。在書寫的過程中,可以檢視自己的言行、坦白自己的錯誤,策勵自己將來做得更好。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初步的「修心」鍛鍊。
  • 夏令時結束時,時鐘將調回一小時。圖為示意圖。(Shutterstock)
    將那些想要「利己」的想法先暫放一旁,認清自己現階段有多少容量(包含身體與心理的容量),依照自己的狀態去安排工作,避免失了輕重,辦事也能更快、更專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