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古鏡編譯報導) 亞洲的兩個人口大國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經濟競賽成績如何?
中國以極大的優勢贏了所有的短跑和中距離賽跑,但印度則在馬拉松賽中以優異的成績擺脫中國。
新德里印度斯坦時報2005年4月9日報導,中國領導人通常很少笑。但溫家寶總理在訪問印度時應該可以對這場偉大的亞洲經濟賽微笑以對,而且既然他出訪的第一站是邦加羅爾(Bangalore),他甚至會允許自己大笑。
對印度人而言,邦加羅爾是經濟勝利的麥加聖地。中國視印度的信息科技工業為大敵,但他們也知道邦加羅爾反映出印度的所有缺點。
在卡那塔卡(Karnataka)政客們七年的爭吵與房地產投機後,印度信息科技首府仍沒有一個像樣的機場。假如需要的話,中國人則可以在七年內建造七座具世界級的機場。他們沒有讓上海變成一個開車者的惡夢,但邦加羅則相反。中國正狂熱於建築風潮;而印度則只對公共建設大聲要求卻從沒做到。
在這種情況下,為何任何人在這場經濟馬拉松賽中還會押寶在印度呢?理由有三個。
首先,印度幾乎是一個資本使用更為有效率的國家。該效率是用多少資本才夠產生某一特定經濟成長率來衡量。印度經濟成長率趨勢從1990年代起就以每年6%的速度向上邁進。相反地,中國在同期則以每年接近10%成長。
但中國每年投資的資本額約占GDP的40%,而且每年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4百億美金。印度投資了大約其GDP的25%資本額,且每年外國直接投資金額流入少於4億。
這意謂著雖然中國的成長率高出許多,但以比例來看,中國比印度使用了更多的資本投入。假如這個趨勢持續下去,當然是印度贏。當然,印度也需要投資更多且得到更多的外國投資金額才會成立。然而,這種正向影響的變化越來越大甚至和中國相同乃至更大。高勝集團(Goldman Sachs)表示印度經濟成長率將會在2020年超過中國。
印度的第二個優勢是中國沒有辦法指望他的銀行。一些經濟學者挑出印度銀行的缺點,認為他們只眼釘著贏利所以很少投資公共基礎設施。他們指出中國如何使用銀行資源來建設他們的未來。但他們的未來卻因為銀行系統危機的可能性而烏雲密佈。
衡量銀行壞帳的大小–呆滯資產(NPAs)相對於總資產比率中,印度在2002到2003年間是4%,2003到2004年度只有3.3%;但中國的呆滯貸款(NPL)相對於總貸款的比率在2002年高達28%,2004年也有13.2%。(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