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問人大代表──三峽工程移民到底是多少?

王維洛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3月9日訊】每年三月都要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此想問各位代表:三峽工程移民到底是多少?

1992年全國人大批准了長江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元海拔175米,公佈的移民人數為113萬。2005年2月24日,重慶市市長王鴻舉說,重慶的三峽移民總計畫量是107萬。難道三峽大壩建在湖北省,難道三峽工程113萬移民中的百分之九十五都在重慶市?又根據重慶市移民局局長劉福銀的講話,至2005年底,重慶移民將完成移民92萬。如果2006年再遷移15萬居民,重慶市就完成了三峽移民107萬人的任務,但此時只能保證三峽工程蓄水至海拔156米,而不是三峽工程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元海拔175米。請問全國人民代表,三峽工程蓄水至海拔175米時又應該是多少?最後要指出的是,三峽工程泥沙組在論證報告中指出,三峽水庫要經過100年後才能達到泥沙沖淤平衡,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河槽型水庫。就是說,在未來100年中,三峽水庫尾部即重慶港部分的河槽要被不斷淤高,水庫庫水位不斷抬高。只有當水庫尾部的水位和三峽壩址處的水力坡度大到足以保證泥沙不再淤積在三峽水庫中,這個過程才算結束。隨著三峽水庫各處的水位不斷升高,每年都要有新的移民遷移,受這個過程影響的三峽工程移民又將是多少?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三峽工程移民113萬

1992年3月12日,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做三峽工程提案的說明,每個人民代表都拿到了這一份檔,附件中說∶“三峽水庫面積1084平方公里,受淹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淹沒涉及四川、湖北兩省19個縣(市)、淹沒區人口72.55萬人(1985年指標),其中農村人口33.26萬人,淹沒耕地35.69萬畝,其中水田11.07萬畝,淹沒柑桔地7.44萬畝.考慮到人口自然增、機械增長以及安置區內的移民等因素,推算到2008年,規劃動遷人口113萬人。”

1992年4月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投票通過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興建長江三峽工程議案,也就是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了國務院關於三峽工程移民113萬的計算。

根據1993年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編制的“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大綱”,三峽工程移民113萬,其中96萬人,即移民總數的85%在四川省(現在的重慶市),17萬人,即移民總數的15%在湖北省。中央拿出400億元人民幣(靜態投資額),按照“中央統一領導,分省負責”的原則,對三峽工程移民以及移民經費由四川和湖北兩省分攤包乾,多不還,少不補,其中四川省分得移民款315.55億,湖北分得移民款53.51億,中央留30.96億。

二、2003年6月三峽水庫開始蓄水至135米時

2003年6月三峽水庫開始蓄水至海拔135米時。蓄水前,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郭樹言介紹說:截至2003年三月底,三峽庫區已累計搬遷安置七十二點四萬人,占規劃移民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四點三。按照規劃,今年還將搬遷安置移民九點四二萬人。

顯然,郭樹言還是按照三峽工程移民總人數為113萬計算的。按照規劃,至2003年底三峽工程完成移民人數將達八十一點八二萬。

但是此時出現了一樣的說法∶三峽庫區將搬遷移民一百一十三萬人,其中重慶一百零三萬人。按照這個說法,百分之九十一的移民在重慶,而湖北只有百分之九的移民。但是重慶只從中央政府那裏拿到了百分之八十五的資金,卻要安置百分之九十一的移民,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三、2005年王鴻舉市長說重慶市三峽移民一共107萬

2005年2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首次為重慶舉辦專題新聞發佈會,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重慶的三峽移民總計畫量是107萬,到去年底已經移民81萬。似乎這個世界級的難題就要被解決了。王鴻舉又說,在長江三峽發電以後屬於地方稅務的部份,重慶和湖北的分配比例是重慶占整個三峽移民庫區的84.33%。

按照國務院的規定,三峽發電以後屬於地方稅務的部份,按照重慶市和湖北省的三峽工程移民人數的比例分配,重慶的三峽移民總數為107萬,所占的比例是84.33%,那麼三峽工程移民總數就應該是127萬人,而不是原來公佈的113萬人。

四、在2007年三峽三期蓄水前,重慶要完成海拔156米水位線下的遷民任務

按照王鴻舉提供的資料,2005年重慶將投入45億元人民幣再搬遷12萬移民(2005年三峽工程移民經費一共50億),到今年年底,重慶將完成三峽移民93萬。按照這樣的速度,重慶市可以在2006年底就完成107萬移民的安置任務,比原計劃要提前2年。但是根據重慶市移民局局長劉福銀2005年1月中旬接受新華社記者的採訪時所提供的資料,重慶市在2007年三峽三期蓄水前,只是完成海拔156米水位線下的遷民任務。距離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元海拔175米還有整整19米。要保證三峽工程能夠蓄水至海拔175米,重慶市必須還要搬遷遠遠大於107萬人數字的移民。全國人大能否告訴全國人民,三峽工程一共移民多少,才能保證蓄水至海拔175米,才能發揮三峽水庫221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的效益?

五、在三峽水庫泥沙到達沖淤平衡之前,三峽工程的移民人數將持續增長

2003年6月三峽水庫開始蓄水,經過三峽水庫的水流變緩,泥沙在三峽水庫中沉積,特別是在水庫的尾部。如果泥沙在水庫中沉積,水庫庫容再大,也有一天會被全部淤死。三峽開發總公司的曹廣晶副總經理出來解釋說,三峽水庫在80年到100年後會達到“沖淤平衡”。不用為三峽水庫的泥沙問題擔心。

什麼是“沖淤平衡”呢?所謂“沖淤平衡”就是在水庫中的淤積的泥沙量和被水流沖出水流的泥沙量一致,這一增一減,就達到了在水庫中的泥沙量不再增加。為什麼在前100年三峽水庫會發生泥沙淤積,而在100年後會改變這種狀態?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這變化的代價是什麼?由於水庫的形成,原來河流的水力坡度變小,水流緩,流水的沙能力減弱,水庫發生淤積。泥沙首先在水庫的庫尾發生淤積。泥沙的淤積抬高了庫尾處的水位(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淹沒),而使得水庫的水力坡度再由小變大。泥沙不斷的淤積,庫尾處水位不斷增高,水庫的水力坡度逐漸變大。水力坡度的變大,使得流速增加,流水的沙能力也隨著增加,最後達到“沖淤平衡”。三峽水庫達到“沖淤平衡”的代價就是水庫的水力坡度要增大,大壩上游水庫各處的水位要增高,淹沒範圍要擴大,淹沒人口要增加,特別是在庫尾部位的水位增長為最大,而三峽庫區的庫尾就是重慶港區,就是原來的重慶市區處。

在沒有建設三峽大壩之前,三峽河道流水中的泥沙狀態呈半飽和狀,河道從總體上來說沒有淤積,這是由於三峽河道的水利坡度大,為萬分之二點三,即100公里距離中水位上升23米。但是在自然狀態下,在汛期時,由於河水中泥沙量大,河流中泥沙呈超飽和狀,河道中有部分泥沙淤積。由於在汛期後有一較短時期,河流中流量大,泥沙量卻較少,可以將這部分淤積的泥沙沖走,所以能夠保持三峽河段在自然狀態下不淤積。但是三峽工程建設後,壩址處的正常蓄水位定在海拔175米,要使三峽水庫達到“沖淤平衡”狀態,泥沙組組長林秉南認為水力坡度要達到萬分之零點七,即100公里距離中水位上升7米。三峽水庫長600多公里,要達到“沖淤平衡”,原重慶市區處水位起碼要高出壩址處40多米。其實這萬分之零點七的水力坡度能否保證三峽水庫達到“沖淤平衡”,還未經實驗證實。在自然狀態下,長江從沙市到宜昌的這一河段,其平均水力坡度正好是萬分之零點七,而這一河段是泥沙淤積,而不是處於“沖淤平衡”狀態。所以,未來三峽水庫達到“沖淤平衡”狀態時的水力坡度很可能超過林秉南估計的萬分之零點七。只要增加萬分之零點一,重慶的水位就要增加6米多。全國人民代表能否告訴大家,到三峽水庫達到“沖淤平衡”時,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是多少,老重慶市的水位又是多少?三峽工程的移民一共又是多少?

作者為工程博士,現居德國。

──轉載自《觀察》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王維洛:三峽工程移民人數是113萬還是180萬?
王維洛:朱熔基三峽工程農村移民外遷異地安置計劃的失敗
王維洛:三峽工程開工十年死傷枕籍
【九評征文】王維洛:中國共產黨和三峽大壩工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