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海:中國培養博士的「大躍進」運動

郭慶海

標籤:

【大紀元3月25日訊】據3月17日《中國青年報》報導,中國的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立東在本次政協大會上大聲疾呼:“博士生培養已走到了危險邊緣,革新培養體制已刻不容緩!”

王立東委員是醫學博士畢業,現在是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據王立東說,一些學科在申報博士學位點時,為了申報成功,集合了學科內外,甚至校內外的力量。“一旦博士點被批准,就只好在矬子裏面拔將軍,使那些不具備指導博士生能力的教授們都成了博導。王立東並講了一個真實的案例。去年,某高校生物系在申報博士點的時候,“拉大旗,作虎皮”,把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關學科的學術權威人士通過各種途徑都招攬過來,“變”成了本校教師。實際上,這些學術權威還是在原單位工作,並沒有調到這所高校來,根本不可能到該校來指導博士生。而博士點批下來以後,本省甚至學校就擁有了確定博士生導師資格的自主權,本校的教授自然就可以成為博導了。此外,王立東還指出,目前中國博士培養幾乎是從一而終制:一被錄取,誰都沒有再選擇的餘地。而且,還必須保證畢業。這種制度很能保證培養出高品質的博士。

不看這則報導,還真不知道原來現在的博士培養環境這樣亂,真是一種“大躍進”的方式。讓我想起一句老話:“有條件的要上,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上。”中國博士培養上的“大躍進”,讓我想起五十年前中國政治經濟上的“大躍進”。對於在那次的 “大躍進”中我們的國家、民族付出的代價,相信人們會有所記憶,所以,我不能不擔心今天之在博士培養上的“大躍進”又會讓我們付出什麼代價。

我想,也許中國可以依靠這種“大躍進”的方式迅速造就一個在數量上可與發達國家相媲美的博士隊伍,但中國能夠依靠這樣的博士隊伍來發展科學技術、發展各種學術研究嗎?正象幾十年前的“大躍進”由制度的瘋狂摧毀了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礎,我實在擔心,在目前這種“大躍進”方式博士培養制度下又會製造出什麼。我想我有充分的理由懷疑所有在“大躍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博士素質;我更懷疑,在有限的教師資源、有限的研究資源被過度開發的狀況下,是否會有一些原本十分有天賦的人才卻只能走向平庸!

但是如果這一“大躍進”只是讓我們的社會中多一些名不符實的博士,也許並非什麼多大的危害,因為中國今後的社會越來越市場化了,市場對人才的選擇是極其理性的。它不會因為你有個博士的名頭便給你1萬元的月薪,也不會因為你沒有博士的名頭便只肯付給你1千元的月薪。前些天就曾有過一個女博士在和一個中年女工的職位競爭中落敗的報導,很能說明問題。但我擔心,在這樣一個博士的“大躍進”培養過程中,會帶來我們的學術環境上的惡化。

比如王立東在報導中還談到,目前有許多學校硬性規定,博士生必須有數篇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或SCI文章才能畢業、拿學位。而以醫學博士培養領域來說,每年招收的醫學博士生已近1萬人,但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只有222種,這些核心期刊每年發表的文章總數約為3萬篇,這些雜誌全部讓博士生發表都不夠!而且,這一現象絕不是僅僅存在於醫學領域的,在其他領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學術文章的刊用權自然便成為一種十分緊缺的資源。記得不久前我的夫人寫了一篇有關語文教育的文章,讓我替她打成檔通過電子郵件寄給國內知名學術期刊。在檔寄出之後,我在收到用稿通知的同時,還收到要求支付版面費的通知。我生氣地把文件再寄給其他的期刊,又收到更多的此類信件。所以我忽然認識到,原來刊登在那些期刊上的文章都是花錢買的啊!我們可以想像,那些靠版面費刊登在這些學術刊物上的文章會有多大學術價值!我更擔心,在獲得依靠版面費這項收入來彌補出版成本的管道之後,這些學術刊物還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它們的學術良知?還能在多大程度上重視刊物的學術影響?由刊物的這種惡變又反過來影響我們的博士培養機構,他們還會為了學術研究的價值去花氣力嗎?所以,我為我們的學術研究擔憂!我為我們的知識擔憂!我更為我們的文化擔憂!

──轉載自《議報》第190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郭慶海:「改制」宜立足「糾錯」
郭慶海:青年的冤死與文化的惡習
「美國千禧一代」CEO:中共利用美媒攻擊神韻
肯尼迪中心炸彈威脅與神韻起訴案的關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