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5日訊】當“盛世中國”的牛皮吹的震天響的時候,“盛世中國”的子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越來越多的工人、農民卻無力供養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了,這難道就是“盛世中國”送給人民的禮物?《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已經實施十九年了,經濟發展了,國家富強了,越來越多的人卻無力讀書了,這難道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成果?宣導“和諧社會”的兩會結束了,教育問題 卻令“盛世中國”尷尬萬分,這難道就是“和諧社會”所謂的“和諧”?
兩會期間,兩會代表也顧不得“和諧”不“和諧”,不得不對“盛世中國”的教育問題表示關注,教育不公受到越來越多的兩會代表的圍攻,教育問題不得不成為“盛世中國”所面臨的大問題。《中國改革報》3月11日報導,在杭州一所中學擔任校長的人大代表任繼長表示,人大常委2004年對義務教育實施進行檢查,各地反映最強烈的就是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尤其農村中小學經費嚴重不足。 政協委員徐德驍指出,現在教育界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學校收費等有關腐敗的問題。但是徐德驍認為,中國教育領域面臨的困難主要還是因為國家投入的經費不足。徐德驍說:“我今天車上聽到好多成員說,他們瞭解你投票最不滿意的部門,教育廳是最大的部門,對教育系統國家的投入不足,所以現在對教育戰線的意見比較大。”吳祖強說:“特別糟糕的是農村,連義務教育這個國家承受的這個,對國民應該是負責到底保證要完成的這個,現在都漏洞很多。有些農民的子弟很窮很苦,學上不起,這種事很多。但是義務教育絕對應該是國家完全負擔的。”吳祖強認為,現在國家對教育投入的經費還是偏低,希望政府能夠拿出國民生產總值的4%投入到教育中,但是目前還是停留在3%左右。他還表示,經費對提高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尤其對農村和偏遠地區,農民子女的升學率和教育程度都需要關注。
針對兩會代表關注的教育現狀,3月13日 新華網聲東擊西地說道:“12年義務教育”,在今年的兩會上,這一概念多次被代表委員提起,有的代表甚至寫出數千字的議案,呼籲國家將“12年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新目標。9年還是12年?中國的義務教育能否延長3年?這一關係千家萬戶的教育話題,成為會內外 關注的一個熱點。
現實緊迫的問題,被一個未來的問題所取代,這難道就是政府的態度?“9年義務教育”,政府的法定義務,國家都“無法”做好,我們還奢求什麼“12年義務教育”?
一九八六年四月由全國人大通過並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法》明文規定,“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上學讀書的學費“買單”,從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 就已經是中國政府的法定義務了。面對著政府的法定義務,我們的政府做了什麼?難道中國政府真的無力承擔這一法定義務?
中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十幾年來一直是“盛世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公共教育經費不到GDP總量的3%,“盛世中國”的公共教育經費世界最低,這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實。2003年,聯合國人權調查員托馬謝夫斯基對中國在教育領域進行了近二個星期的考察。她表示,中國幾乎屬於世界上對公共教育投入最少的國家。中國每年的教育投入只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遠遠低於聯合國建議的百分之六的標準。她說,中國政府只承擔了學校開支的53%,其餘的費用則轉嫁到學生頭上。2003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聯合國人權調查員托馬謝夫斯基接受了媒體採訪,當被問及中國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有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時,托馬謝夫斯基的回答是:“沒有”。她說,中國對教育的投資比例幾乎比任何一個實行義務教育政策的國家都低;即使是非洲的窮國烏干達,在確保人民受教育權利方面都比中國做得好。聯合國人權調查員托馬謝夫斯基還提到,中國雖然是一系列國際人權標準協議的簽署國,但是,她這次考察期間會晤的一些中國官員,沒有一個人對國際人權協議規定的中國的基本責任有很好的理解。
面對聯合國的批評,面對中國的《義務教育法》和中國的教育現狀,號稱強大的中國, 號稱“盛世”的中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竟然不及烏干達,這是為什麼?中國在發展,在強大,我們的教育投入為什麼在減少?廣大中下層居民節衣縮食都不能供養一個大學生,這說明了什麼?這麼一個強大的中國,為什麼在教育問題上招致聯合國的批評?
要回答這些問題,不能不提到江澤民的“教育產業化”。長期以來,一直為中國人所痛詬“盛世中國” 推行的教育產業化政策,實質就是在抗拒《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法定義務,更是在為教育部門搜刮民財提供政策支持。怪不得中國政府“無力”承擔這一法定義務?怪不得中國政府只承擔了學校開支的53%?原來剩下47%已經選好解決的辦法。
面對著中國政府無力承擔的法定義務,面對著《教育法》規定教育投入不得低於國民生產總值的6%,這張空頭支票,軍費卻在不斷暴漲,2001、2002、2003年,中國軍費就連續暴漲了17.7%、17.6%、和9.6%,軍費開支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6%,這還是中國官方公佈的數位,而實際資料,恐怕要為了“盛世中國”的“和諧”,永遠要成為“盛世中國”的秘密。
秘密之下,我們仍然無法忘記“盛世中國”的現實,據蘋果日報報導,政府承認全國目前有2700萬兒童失學,占適齡兒童一成左右;該報接著指出,據不完全統計,如果加上不在統計之列的城市民工子女、超生小孩及統計時的誤差等,失學人數估計高達5000萬。兩會期間,據新華網報導,高校學費沉重 1個農民幹13年才能供養1個大學生;占中國人口60%以上的農村只獲教育投資的23%;7個農民不吃不喝才能供養一個大學生;送子女上學反而導致家庭貧困,這幾天成為包括省部級高官在內的人大代表們聲討的對象,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曹伯純在廣西代表團討論會上發言時說:“以前我們在貧困地區調研時,發現困難群眾往往是因為自然條件惡劣,難以發展生產而貧困;現在不少農民家庭卻是因為送子女上學而貧困。”他警告說:“要構建和諧社會,解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拖不得、也拖不起。”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教授王瑞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現在九年義務教育要求,農村輟學率要求不到3%,但根據他的調查,現在真實的輟學率已經達到7%。王瑞璞說:“好多農民已經是脫貧了,但是一旦一個孩子考上了中學,特別是上了大學,基本上又重新返貧。”
中國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兩會的代表如何能夠說盡。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玉林在他的《2004中國教育不平等藍皮書》中披露,“1999年中國有1021個縣的小學生人均‘公用經費’不到10元人民幣(下同),與北京市的757.6元和上海市的747.4元形成強烈反差,幾乎到了“什麼都不能幹的地步”。“中國最著名的鄉黨委書記”,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李昌平在一次訪談中說:“現在農村教育的情況有的比二十多年前還不如!他自己是70年代後期上的中學,當時貧下中農管學校,收費很低,一年只收兩塊錢,雖然農民很窮,還能供孩子念書。當時老師的責任心強,和學生的關係也比現在好。現在農村孩子上小學一年500元,上初中 1000元,上高中好幾千,農民收入那麼低,已經上不起學了!”
這就是“盛世中國”。這就是中國的農民。這就是中國的教育。
正如陳勁松在《中國教育開支,不及烏干達》一文中所質疑的:“《教育法》,規定全國教育開支不得低於國民生產總值的6%,然而卻是一張空頭支票,多年來,全國實際教育開支一直徘徊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左右,所謂《教育法》,形同虛設。這種大話連篇和自食其言的做法,正是立法者無法、執法者違法的一個典型例子,象徵中國人治的災難。”
義務教育並不“義務”,高額的書本費雜費,以及各個學校自創的眾多莫名其妙的收費,將大批貧困家庭的孩子擋在了“義務教育”的門檻之外。2005年03月01日 中青論壇在《教育,如何面對中國農民?》一文中 也針對中國教育現狀厲聲質疑:“ 哪一國的政府會這樣辦教育?!哪一國公民竟連自己的教育經費都不清楚?!“作為中國人,我有種羞愧感,我感到羞恥!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眼前是一片繁榮,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蹟,但是為何還有那麼多適齡兒童沒有學校可上?以今天的中國國力難道不能使中國的每個孩子有學可上?難道蓋不起小學校,使每個孩子都有課桌、有免費書本嗎?! ”
作為中國人,尚且感到羞愧,感到羞恥!中國政府應該感到什麼?
一邊唱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高調,一邊卻執行著“教育產業化”的偉大國策。 面對號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不知道應該稱呼他們是商人,還是企業家?在中國大大小小的校園裏,號稱祖國未來的孩子們,卻不得不天天面對巧立名目的收費和花樣翻新的創收,從一張稿紙到一身校服,無不滲透著“人類靈魂工程師”特殊的心血和關心,他們的心血不是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貫徹實施嘔心瀝血,他們的關心不是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而是在期待每一張稿紙每一身校服能給他們帶來多大的效益,他們的關心是在憧憬每一個孩子能為他們積累多少財富;學校變成了工廠,教師變成了商人,考試成績的一分、兩分都可能為學校,為教師或者是學校創造幾千甚至幾萬的財富,擇校已經成為為一個無法探悉的“黑洞”,巨額擇校費、贊助費也不知花到了哪里?學校的門檻越來越高,金錢也終於和分數拉起手來,共同敲詐“祖國的花朵”,校長也名副其實的成了財大氣粗的企業家,面對著一個個工廠,一批批的企業家,教育部也理所當然的成了“無煙工業部”,教育部長也當仁不讓的成為了“無煙工業部”的部長。
面對著這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我不知道中國還有沒有比這更賺錢的地方?政府公共預算只占教育總經費的53%,剩下的47%理所當然 則要求家長或其他來源去填補,這不是犯罪又是什麼?升學成績的一分就可以拿走一個普通居民一年甚至一生的積蓄,這不是掠奪又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已經實施十九年了,《教育法》都無法解決的教育問題,這不能不和中國的憲法都無法解決的人權問題一樣,成為“盛世中國”一場人為的災難。
──轉載自《議報》第190期(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