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一日報導)飛機、輪船、飛彈等現代科技產物多利用蛇螺儀、衛星定位、雷達等儀器航向特定目標。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指出,其實大自然萬物早就有這些系統,人類在定位、導航、控制系統科技的表現上,根本不及大自然的萬分之一。
專長火箭系統的謝清志今天以「飛彈、導航與人文」為題發表科普演說。謝清志表示,不論飛彈、飛機或輪船,乃至於人類,其實時時刻刻都在利用定位(NAVIGATION)、導航(GUIDANCE)、控制(CONTROL)3個元素確定自己要行進的方向,只是整合這 3個元素的方法不同。
謝清志舉例,當人看到前方的一個目標時,路上可能有道路、大樹、房屋、小河等當做參考點,人會循著路向目標前進,但若是這些參考點都沒了,人反而會迷失,只好不斷嚐試向左走、向右走、或是繞路前進,所以不見得都是直線前進,而這正好也反應人生到達目標也是彎曲才能抵達,很少直線前進的。
他說,大自然萬物和人類其實時刻都在整合定位 (自己在那裡,往那裡走)、導航 (如何走)、控制 (前進的能量)3個系統,現代交通工具本身都有陀螺儀,再加上雷達和衛星定位系統 (GPS),因此可以在誤差很小的範圍下前進,不過科技的測量難免有誤差,因此一個穩定的系統是經得起誤差和錯誤來測試穩定度的。
而人類的高科技其實早出現於萬物身上,例如蝙蝠發射超高頻來定位,靠著回饋的訊號來判定飛行方向和所要獵捕的食物的方向,若被獵捕的食物轉彎,牠也會立刻跟著轉;變色龍也依據週遭顏色的變化,啟動體內化學物質,變成與環境顏色一致,避免被大型動物獵捕。
而大如國家機器也是一樣,謝清志解釋,政府施政也是利用這 3項元素,當擬定政策後施行後,外界的批評和刺激、施政的結果回饋到政府系統,做為制訂者的調整參考。
他也預測,目前世界各國擁有不同的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傳統炸彈等,其實未來這些大型武器都會被微型武器取代,會攜帶核子彈頭的彈道飛彈將逐漸式微。
因為奈米時代來臨,新的戰場充斥著小機器、海上有無數無人的小艦艇巡防、空中有無人小飛機,靠著太空裡的微衛星無所不在的搜尋和電磁波裡無止境的相互摧毀,這一切都要靠定位、導航、控制來達成。
他強調,學習、重視人文社會行為與大自然的定位、導航、控制關聯,人類可以確保永續,國家才能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