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1日訊】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留下一首《示儿》詩: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
陸游死后不到七十年,“九州”倒是“同”了,但不是王師北定中原,而是北方的蠻夷滅掉了南宋。你說說看,家祭如何告乃翁?
是啊,家祭如何告乃翁?陸游的在天之靈,究竟是會為統一戰胜分裂而欣慰,還是為文明毀于野蠻而痛心?統一与文明都是好東西,問題是何者优先。陸游當然是把文明置于优先,否則,以當時北強南弱,蠻夷益怀吞并之志,南宋唯有偏安之心,陸游若是視統一為优先,干脆號召投降算了。
由此可見,統一未必就是善,分裂未必就是惡。事實上,沒有人會主張統一至上。統一不可能至高無上。在統一之上,必定還有更高的原則:統一,用什么原則統一?誰統一誰?如果你說統一至高無上,用什么原則無關緊要,誰統一誰無關緊要,那么,你無非是主張成王敗寇,主張誰強大就站在誰一邊;你無非是理直气壯地趨炎附勢罷了。
中國歷史上的統与獨
在中國歷史上,就像《三國演義》里寫的那樣,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根据歷史學家葛劍雄先生的考證,在過去兩千多年里,分的時候比合的時候還長。這就是說,在現在我們叫做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在大部分時期里都不是只有一個國家,而是同時并存著兩個國家或兩個以上的國家。
那么,在分裂的時候,是否各方都堅持統一的目標呢?當然不是。那時候沒有聯合國一類組織維護國際和平,要是分裂的雙方都力圖統一對方,分裂狀態怎么還能維持那么長時間呢?另外,在分裂的國家中,決不是各方都想統一。一般來說,國強主統,國弱主分。這層道理太明顯了,國弱還要主統,那不是找死嗎?
大概只有三國里的蜀國是例外。蜀國弱小,卻力主統一,又是六出祁山,又是九伐中原。不過這個例外也很好解釋,因為劉備起家,憑的就是他姓劉,打的就是恢复漢室的旗幟,尤其是在奪了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璋的地盤西川之后,統一更成了蜀國政權合法性的根据。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其實蜀中人才甚多,只不過諸葛亮擔心本地人喜歡“蜀獨”,不熱衷統一大業,所以最后一定要找個外地人姜維接自己的班。
既然明知蜀弱魏強,胜算很低,諸葛亮為什么還非要堅持統一不可呢?在《后出師表》里,諸葛亮講得很清楚:”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伐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可見,諸葛亮堅持北伐,實際上是以攻為守。你不打他,他要打你,趁現在漢朝剛亡,曹魏的江山還坐得不夠穩,人心多少還有思漢之情,王業還有一絲成功的希望。再拖下去,不但恢复漢室(統一)成為虛話,就連偏安自保(獨立)亦不可得,只有被別人滅掉,被別人統一的份了。可見,蜀國這個例外其實不算例外。諸葛亮是何等聰明之人,他不是沒打過“蜀獨”的算盤,但是他知道“蜀獨”行不通,所以只好爭取統一了。
(轉載于<觀察>)(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