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趁“國軍復員”“遣散關東軍”發動內戰

人氣 15
標籤:

【大紀元3月2日訊】中共在抗戰時期是基本上不抗日的﹐但抗戰勝利後搶佔勝利果實比誰都快。國軍抗戰竭盡了全力﹐理應順理成章接收各地﹐但處處受中共阻撓﹑襲擊﹐因此誰發動的內戰呀﹐當然是共產黨呀。國民黨當時根本沒有發動內戰的思維方式﹐因此搞了“國軍復員”及“遣散關東軍”﹐正是這兩點使中共渾水摸魚﹐又加上蘇俄的助紂為虐﹐始成中共禍亂中國大陸近六十年﹐本文將詳細地將“國軍復員”﹑“遣散關東軍”一一說明﹐揭穿中共摘桃子﹑發動內戰的真實面目。

(1)國民黨抗戰竭盡了全力

八年抗戰,國軍抗擊了日軍全部的甲級對華作戰師團﹐近兩百個師長以上將軍陣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三百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九人,空軍陣亡四千三百二十一人,毀機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正因為如此﹐日本在湖南芷江簽字向國民政府投降。注意是湖南芷江﹐可不是陝西的延安﹐日本人當然知道是在和誰作戰。

(2)中共趁“國軍復員”渾水摸魚

一九四五年五月初﹐德國納碎領袖希特勒自殺身亡﹐九日德國正式向盟國投降﹐軸心國已頻臨崩潰。日本在遠東戰區和太平洋也呈滅亡之相﹐連日本本土也遭美機大批轟炸。

八月十日下午﹐全國上下突然傳出﹐日本已宣佈無條件投降﹐報紙刊出號外證實日皇已向盟國投降﹐頓時舉國歡騰。八年辛苦抗戰﹐中國人民含冤忍痛﹐毀家抒難﹐終於有了結束和報償。

日本投降﹐麥克阿瑟以遠東盟軍總司令名義﹐命令日本政府與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率同在中國戰區的日本軍隊向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投降。

當時日本有一百多萬軍隊在中國境內﹐而因抗戰耗盡力量了的國軍多數在西南各省﹐必須立刻趕到廣州﹑長沙﹑武漢﹑南昌﹑安慶﹑南京﹑上海﹑杭州﹑鄭州﹑洛陽﹑青島﹑濟南﹑北平﹑天津﹑山海關﹑歸綏﹑包頭﹑太原﹑石家莊等二十餘個城市﹐解除日軍武裝﹐並維持當地治安。

九月初﹐日本在湖南芷江簽署降書﹐陳誠在南京部署有關受降事宜﹔九日﹐中國正式派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代表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受降接收工作是國軍最艱巨的任務之一﹐一則牽扯當地治安之維護﹐二則安排武器彈藥之繳收﹐三是控制區和運輸線的掌握。此時中共及其幕後主使蘇聯蠢蠢欲動。李宗仁主張“後浪推前浪”方式﹐循序漸進﹐以江南大軍一撥撥向北推進﹐接收北部﹔但中央則主張將敵人集中繳械﹐再調派大軍專程前往接收。然大軍開拔費日耗時﹐尚未來的及開往目的地﹐東北﹑華北大半江山﹐已為中共所佔﹐武器多為中共搶走﹐造成共軍勢力突然坐大﹐此誠為接收始所未料者。

其次﹐復員工作中最重要的﹐是部隊的整編。依照軍政部的計劃﹐至一九四五年底﹐國內原有一二四軍﹐三五四個師﹐三十六個獨立旅﹐二十八個獨立團﹐十五個獨立營﹐裁減三十一個軍﹐一一一個師﹐二十八個獨立旅﹐八十三個獨立團﹐十個獨立營。軍事機關原有四五五○個單位﹐裁並了一七七九個﹐軍事學校原有九十二個﹐裁並了七十個﹐總計原有兵員是五百九十餘萬人﹐整編後是四百三十餘萬人。

中央的計劃是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以內﹐用集體轉業﹑個別轉業和給資遣散三種方式﹐再行裁汰官兵一百八十萬人。中央的苦處是﹐龐大的軍費開銷﹐國家財政支付不起。

但我國軍事將領和軍人﹐都是除了帶兵打仗外﹐一無所長的職業軍人﹐軍隊便是他們的家﹐在軍方未建立起良好的退休制度下﹐一旦脫離部隊﹐便無法生存。

中央的第一項重要命令﹐是將收復區的偽軍及參與抗戰的非編製內游擊隊解散。解散的方式﹐像日軍繳械一般﹐由中央指定各部隊集中地點﹐然後向前來接收的中央軍接洽﹐聽後處置。而偽軍和游擊隊的原有防地﹐卻無軍隊接防﹔於是﹐與接收日本佔領區一樣失策﹐共軍此時趁虛而入。這些部隊開離指定地點﹐而他們所奉命要接管的中央軍有些還遠在滇﹑緬一帶。這些部隊長官久候無著落。因而﹐老實的將領便將部隊解散歸農﹐在這種辦法下﹐失業軍官動輒以千計﹐生活無著落。狡詐的便另打主意﹐改向中共為伍的﹐不計其數。

中央裁軍﹐主要為謀財政﹐同時為及中國長治久安之計﹐複雜繁亂的部隊﹐實有整肅之必要。但在抗戰結束之初﹐國家尚未進入軌道﹐且中共叛亂未泯﹐蘇俄謀竊日急之下﹐裁軍是軍事上最大一次敗軍。中共在蘇俄撐腰下﹐通過抗戰時期的喘息﹐以及接收時期混水摸魚﹐撈到不少日軍戰略物資﹐人數劇增到一百二十萬﹐這就是一百二十萬中共“抗日”軍的由來﹐中共實在是無恥之極。

(3)中共趁“遣散關東軍”渾水摸魚

抗戰勝利﹐東北局勢最是張弛﹐中央政府派熊式輝任東北行轅主任﹐杜聿明為東北行政長官。熊式輝作風一向以保守著稱﹐俄人見狀﹐甚是囂張﹐不但明目張膽讓中共擴充軍隊﹐接管日本所遺軍事物資﹐連中國的營口﹐甚至不讓國軍登陸﹐囂張至極。盟軍讓俄軍進軍東北﹐導致中共坐大﹐其實是一大錯誤﹐關東軍那時早已名存實亡﹐可有可無﹐日本根本就不注意它了。日本是投降于中國國民政府的堅決抗戰﹐及美國對日本本土的猛烈攻擊﹐盟軍的原子彈將日本炸得魂都散了﹐日本天皇視察被炸的廣島和長崎後﹐才排除軍部的干擾﹐決定無條件投降的。中國的大預言中預言日本戰敗時﹐也用“春雷炸﹐見晴陽”來形容。

熊式輝在東北﹐沒有按東北當時的情況處理關東軍事宜﹐中央命令遣散關東軍﹐熊式輝即奉旨如儀﹐唯命是從。

當時東北關東軍四十萬均是日式配備﹐由日人訓練亦精﹐他們久處日軍控制下﹐含憤多年﹐抗戰勝利後﹐無不希望為中央效命﹐政府如加以適當安撫﹐將是一隻合格的保衛東北部隊﹐而政府只要一聲令下﹐四十萬軍隊保衛東北皆無問題。

可惜當局未了解狀況﹐熊式輝仰承上司意旨﹐將命令通告東北關東軍﹐此舉無異晴天霹靂﹐四十萬軍隊解體﹐林彪部隊趁虛而入﹐精華全為林彪所收﹐中央此時發現錯誤﹐已來不及制止。一九四六年春﹐攜美式裝備的中央軍才自滇﹑緬邊境由海道來﹐在秦皇島登陸﹐向沈陽﹑長春前進﹐林彪部隊已在東北準備半年﹐勢力坐大﹐隨時在各處襲擊接收的國軍﹐終導致大規模內戰。

一九四六年十月以前﹐國軍在東北戰場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到了一九四七年﹐即失去機動打擊力量﹐而轉居被動。這時無論在人力素質上﹐武器裝備上以及士氣﹐均有不足與疲憊不堪跡象。反之共黨利用馬歇爾的調處及松花江停戰機會﹐收編了大部關東軍﹐而實力坐大。加以隨時間的推移﹐原來一無共黨蹤影的東北廣大農村﹐已逐漸被其所滲透﹐廣大的東北原野遂為共軍所據﹐東北農村人力充沛﹐因而共黨部隊在數次戰鬥中﹐雖都有重大傷亡﹐仍能肆無忌憚的擴充。又因共黨自蘇俄手中接收日本關東軍大批武器﹐因此這時東北的國軍﹐無論在數量上與武器裝備上﹐均開始居被動地位。

一九四七年六月﹐林彪傾巢攻打四平﹐與國軍主力相遇﹐林彪本以為可以一仗而克四平﹐即可囊括東北。國軍前敵指揮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立下遺囑趕赴前線督戰﹐血戰數日﹐林彪大敗﹐狼狽而逃﹐白崇禧主張追擊﹐在東北負責軍事的杜聿明也作此主張﹐但未敢專斷﹐陳明仁更以時間稍縱即逝﹐欲揮軍直追﹐未料中央復電“暫緩追擊”﹐使林彪逃走﹐自此良機一失﹐國軍即少有主動性了。這就是共產邪靈氾濫東北的由來。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九評徵文】沈重似鐵  疼痛如割--不能遺忘的往事(一)
攜手重建海嘯災區  斯里蘭卡和平露曙光
徐水良 : 答國內朋友來信
同胞們 : 擦亮眼睛、明辨是非、不要再當中國共產黨的炮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