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論家指出胡錦濤必須表現強硬以鞏固權力

標籤:

【大紀元3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五日專電)美國政論家喬治.麥隆(George Melloan)指出,中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把一貫的信條變成法律,同時摃上台灣和美國。一些分析家認為,這項法律顯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為了鞏固權力,必須表現強硬。

麥隆發表在華爾街日報「全球觀點」的分析指出,胡錦濤最近還對中國的解放軍發表相當鷹派的談話,要求他們隨時備戰。這些做法似乎讓人大代表們感覺滿意,才會把中央軍委會主席的職位交給他。

他指出,許多中國事務觀察家認為,雖然有這些雜音,胡錦濤仍代表期望更能被國際社會及鄰邦接受的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對台灣的態度事實上似乎已較和緩,兩岸間傾向有更多的通航及其他修好的示意。可能對中國真正的意圖能做最佳判斷的台灣的總統陳水扁,就採取了比較傾向於和解的立場,雖然他的決定可能是基於畏懼,未必是感覺到有這樣的機會。

麥隆表示,希望持這樣樂觀想法的人是對的,可是,基於一項簡單的理由,就很難把中國領導人所說的話當真。中國的內政仍處於混亂的狀態,人民對於政黨的貪瀆及侵犯人民依法權利,已愈來愈反感。人大會議同意給予農民穀類補貼、降低學費、修整道路及比較純淨的飲用水,因為已體認到農民間的不安動盪。

不過,麥隆認為,除非中國共產黨願意釋出一些權力並走向多黨民主政治,它其實無法進行真正的改革;但是,人大會議中並沒有任何的跡象,有這方面的意願。共產黨仍試圖用一貫的方式解決問題,由上而下的指導原則讓那些貪瀆及不法的幹部們只要能揣摩上意就行了。

華爾街日報前駐北京辦事處主任伊安.強生(IanJohnson)將他在中國大陸目睹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緊張關係做報導彙集成書 — 「野草」(WildGrass)。書中將中國和十九世紀的德國比擬,形容是「一個經濟上的龐然大物卻被只會向後看的獨裁集團主導控制,群眾在某種程度上已充份滿足於眼下的繁榮及民族主義。」

麥隆指出,獨裁政權藉著煽動民族主義的情緒以取得其合法性,是會釀出麻煩的。運用煽動手法的人需要假想敵,而美國及在亞洲受美國護衛的日本及台灣不正是最佳的假想敵?他警告說:中國的領導人對於操弄這類手法可要小心,因為中國的繁榮多靠美國、日本及台灣的財經支持。麥隆指出,事實上,他們也了解,如果中國共產黨要鞏固權力,促進繁榮遠比煽動民族主義重要;所以,他們也只止於試探情況式的讓船艦侵入日本領海、隔著海峽瞄準台灣佈署飛彈,以及偶爾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與法國或是俄羅斯聯手,和美國唱反調。

他指出,經濟日益繁榮的情況下,中國的人民生活愈來愈富裕、教育水準愈來愈高,同時與外面世界的接觸和透過網路彼此間的聯繫都愈來愈頻繁,也因此,他們也愈來愈不願意接受一個權力核心仍是警察國家所帶來的羞辱及損害。許多的抗議及示威行動都是針對貪婪的地方幹部的高壓手段。

麥隆指出,對於加強保護人民權益及讓人民有更多參與政府決策的機會,北京的人大會議僅止於口惠。他強調,在中國大陸的動盪局面還沒有失控之前,中國共產黨必須開始改革,逐步改進成較多元且自由的模式。如果中國共產黨仍以更黷武的態度面對來自公眾的壓力,而不肯進行改革,要面對所產生的問題的,可能就不只是中國,而是全世界。

相關新聞
「反分裂法」非針對台灣民眾?
江下臺囑胡 對台軍事行動宜早不宜遲
胡錦濤當選中國國家軍委主席
因應胡接軍委主席 台灣密切注意共軍動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