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4日訊】 】
以科學技術為基礎和機器生產為特徵的生產方式、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發展形式和運行模式、以及由市場關係升化而來的以權力分立與制衡為基本框架和競選任期制為主要內容的民主制度等三條標準,不僅把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區分了開來,而且也使得現代社會相比于傳統社會呈現出了迥然不同的特點。
流動性就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並且表現于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生產領域,不僅各種產品層出不窮,更新換代頻繁,而且還專門出現了適應快速流動需要的各種發明和產品,火車、汽車、飛機、地鐵、立交橋、高速公路、電梯、電話、電腦、互聯網、提款機、信用卡、特快專遞、一次性打火機、一次性照相機、一次性針頭和針管…,不一而足;在商業流通領域,不僅各種商品、資金與人員流動頻繁,而且作為衡量商品流通速度快慢的庫存周轉率成為了評定企業或部門績效的主要標準;在政治領域,任期制取代了終身制,領導人一茬換一茬;在思想行為方面,人們一改傳統社會安土重遷、安常處順的習性,轉而追求新奇、變化與刺激;在日常生活方面,今天是洪澤湖的龍蝦,明天就換成了陽澄湖的大閘蟹,衣食住行全都變成了一道道變幻的時尚。可以不折不扣地說,現代社會是一個流動的社會、一個講究速度與快捷的社會。
現代社會的流動性根源於市場主導的經濟發展形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民主制度。在以市場為經濟發展形式和運行模式的現代社會裏,市場主體出於自身生存和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被迫不斷地擴大自身產品的市場佔有份額。而在這個過程中,絕對意義上的市場需求[註33] 總是有限度的,競爭者不得不依靠科學技術創新來更新自己的產品(以科學技術為基礎和機器生產為特徵的現代生產方式也確實為這種產品更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以確保自己產品領先于對手的相對優勢,通過割占其對手的部份市場份額而獲得更大相對意義上的市場。與之相適應的政治領域中,市場主體也是一波又一波地通過民主制度把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推上了政治的舞臺。因此,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市場化的社會當中,整個現代社會都呈現出了一種日新月異的變化與流動色彩。
開放性是現代社會的另一特點,其同樣根源于作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形式與運行模式的市場。在市場化的現代社會中,市場的供給需求法則是衡量一切社會價值的唯一標準,個人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他的門弟、膚色、宗教或國籍,而是決定于他的作為對於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市場是真正的色盲,它沒有任何偏見與歧視,它對所有的人開放。無論是誰,只要他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就真誠地回報他。當然,這種開放並不意味著市場化的現代社會就消除了偏見,而只是說誰要表達不合社會需求的偏見,他就得為此付出代價而獲得較少的收益。現代社會的開放準確地說是一種寬容,是一種個人自主選擇的自由。個人即市場化的個人是這個開放社會的根本基礎。正如卡爾•波普爾所準確定義的那樣,“神秘的或部落的或集體主義的社會也可以稱為封閉社會,而每個人都面臨個人決定的社會則稱為開放社會”。[註34]
除此之外,現代社會的開放性還表現在一種地域上的封閉與自足狀態的消除。出於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市場主體不僅要把其產品推銷到世界各地,而且要選擇和依賴世界上最適宜的資源環境來生產其產品。市場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擴張性與開放性的,其註定要打破一切地域的局限,遍及人跡所及的一切地方,一切國家遲早都要融入由這個市場所構建的全球體系之中。當然市場的這種擴張性與開放性,不僅促進了以科學動技術為基礎和機器生產為特徵的現代生產方式的確立與不斷更新,而且反過來又是在這一現代生產方式的推動下變為現實的。
現代社會還是一個世俗的社會,世俗性是現代社會的又一特點。首先,通過市場法則所表現出來的人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世俗的買與賣的交換關係,所有的一切在市場中都抹去了神聖和高貴的靈光。無論是物品、職業或是思想,只有它能被最廣大的民眾所購買、所接受,才最能體現其價值。其次,現代社會因市場及其相適應的民主政治而呈現出的流動性,一方面使得開始還是稀有珍貴的產品迅速地普及和大眾化了,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們在流動的變化之中體驗了不同的產品或職業,消除了這些產品或職業所附著的神秘面紗。
與之相反,傳統社會則是個停滯、封閉與神聖的社會。傳統社會的簡單生產方式是以經驗總結為基礎的,而這種經驗性的知識由於不能相對獨立於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難以迅速豐富與更新,以此為基礎的簡單生產方式相應也難於快速變革與深化,從而最終無力推動整個社會的迅猛發展,整個傳統社會只能以那種近乎停滯的速度緩慢前行。非市場的經濟發展形式和運行模式,要麼由於沒有太多的分工而賦予了人們全能的角色,要麼由於某種習俗或指令而固定於某一角色,從而阻礙了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與流動,造成了彼此間的隔絕與封閉。此外,非民主的政治制度又進一步地加劇了傳統社會的封閉與停滯,並且還為其套上了神聖的光環。因為在這種政治制度下,普通的臣民僅僅是集權或專制的統治者指派于某個位子的一枚棋子,他們的地位、榮譽、思想和觀念也都是由當權者統一分級提供的,他們只能生活在當權者所允許的封閉範圍內,他們無需思考與創新,他們只要忠順與奴從;而集權或專制的統治者既是權力的中心,又是“真理”的中心,他們全知全能,神秘、聖潔,令人敬畏、恐懼與肅殺。
在分析了現代社會的特點之後,我還想順此思路談談現代社會的前景。就我提出的現代化的三個標準來看,第一個標準即以科學技術為基礎和機器生產為特徵的現代生產方式,有一個無限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因而這就決定了即使是在完成了現代化的國家中,各國的發展水平也還是參差不齊的;第二和第三標準雖然難以區分這種程度上的差異, [註35]但是它們在各國的實踐中經常反復,極不穩定。總體而言,凡是現代生產方式對於一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50%,並且把市場作為經濟的發展形式、實行了民主的政治制度,那麼該國就完成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從世界範圍來看,現代化是一場席捲全球的歷史變革,所有的國家終將實現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跨越。在此意義上而言,現代化就是現代社會在全球擴散與實現的過程,就是“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當然二者的著眼點不同,現代化著眼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化,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則著眼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前景,強調了現代社會的同質性。
在此我也不妨換一個角度對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贅言幾句,以便透徹理解全球現代化之後的人類社會。眾所周知,直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所謂的“現代社會”,英國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向這種“現代社會”跨越的國家。這個“現代社會”在全球擴散和實現的過程,或者說世界各國融入這一“現代社會”並完成向此轉變的過程,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
以區分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三個標準來看,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實質上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其一、以科學技術為基礎和機器生產為特徵的現代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其二、作為經濟發展形式和運行模式的市場發展為囊括全球的統一體系;其三、由市場關係升化而來的以權力分立與制衡為基本框架和競選任期制為主要內容的民主制度的全球化。毫無疑問,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完成後的整個人類社會,將普遍實現以科學技術為基礎和機器生產為特徵的現代生產方式,儘管這種生產方式在各地的發展程度仍然參差不齊;世界各國的市場將完全融為一體,整個世界也是個完全融為一體的高度市場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個人、公司以及各種利益團體將日益成為最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國家、民族的觀念日漸淡薄甚至消亡;按照民主制度建立起來的政府將完全演化為一個服務於市場社會的公共機構。
就全球化三個方面的內容來說,現代生產方式的發展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在全球化之後它仍將以這種累積方式無限發展;而市場形式和民主制度恐怕就是人類社會最終的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因為隨著現代生產方式的累積性發展,人類所積累的科學技術知識將更為廣博和複雜,單一個人或者某個群體所能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僅僅是整個人類知識寶庫中的滄海一粟,依靠這份知識和技能所生產出的產品也只是整個社會產品中微不足道的一小份,基於各自擁有的部份知識所形成的思想觀念也是千差萬別、難分伯仲,單一個人或某個群體憑藉部分知識既無法制訂計畫或發佈指令來全面詳細地組織和安排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也無法形成某種絕對權威以壟斷或安排整個社會的政治生活,更談不上要統一人們千差萬別的思想了,既然如此,唯一的方法就只能是交給市場(不管是經濟市場還是政治市場),由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來決定吧。
全球化後的社會就其生產方式、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來說是一個同質性的社會,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完全雷同與十分平靜的社會。首先,人的多樣化需要、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自身分工的客觀存在都會創造市場上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的商品和服務,即使那些過時的習俗或文化由於人們的懷舊或好奇都會成為一種虛擬化和藝術化的存在。其次,儘管在這個高度市場化的社會裏,經濟上的依存已經難分彼此,民族、國家的觀念也會日漸淡薄,但是以往歷史上形成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還有一個長期的融合過程,因此人們基於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甚至興趣愛好的矛盾和衝突仍會時有發生,當然這種矛盾和衝突並非一定如現代化過程中那樣以國家或民族戰爭的形式來表達, [註36] 而可能更多的是以暗殺、爆炸等恐怖形式或犯罪形式來進行。
最後,全球化後的社會還將面臨現代生產方式不斷深入發展的嚴重挑戰。現代生產方式的確立和發展是以對自然的掠奪性開發為代價的,這一生產方式的深入發展勢必造成對自然的空前破壞,加劇人和自然的尖銳對立。另一方面,現代生產方式的深入發展還將導致人與人類自身的深刻對立。由於科學技術(比如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自身的演化將擺脫自然進化的束縛,人會依靠自己手中的科學技術對自身進行改造,也就是說人自己要作“上帝”啦。這種依據普遍性的社會價值觀念對於人的改造,勢必導致對於人類基因的偏向性選擇,從而否定了人類自然進化中的多樣性,這種基於良好願望的單一性的人為選擇無疑是對人類存亡的嚴重威脅。(完)
[註33] 絕對意義上的市場需求,我是指通過擴大地理空間而滿足的市場需求。
[註34] 卡爾•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一卷),陸衡、張群群、楊光明、李少平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325頁。
[註35] 在國外,有不少學者就各國的市場化程度與民主化程度作過定量性的分析。
[註36]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現代化的最初階段,各國現代化的水平不同,市場經濟沒有成為主導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形式,市場法則也未能通行全球,世界性的市場只是局限于一些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因此,這些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出於市場經濟的本能需要,通常以民族或國家戰爭的形式,或是強行把那些仍處於傳統社會的封閉國家納入它們所構建的市場體系,或是以此來解決它們相互間瓜分市場不均的矛盾。全球化之後,所有的國家都轉變到現代社會了,所有的市場都開放且融為一體了,以往因為市場而進行的你死我活的戰爭逐漸被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和競爭所取代了,和平與發展成為了主流。(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