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3日訊】“自古人有三求:求知、求善、求生,其中求知為先。從最微觀的粒子到最宏觀的宇宙,都給人無限遐思。現今,人們把人類几千年來追求探索而凝結成的智慧統稱為宗教、禮儀和科學等等,其實宗教只不過是一种有組織的敬拜活動,禮儀只是社會交往所講究的一种傳統模式,科學也只是人們對于物質世界的實證性描述。社會交往的真正內涵,其實是每個人心中所思、所信和所求的自然表露。人的所思、所信和所求,可以簡單地概括起來叫做“信仰”。
盡管當前人類社會宗教林立,無以計數,概括起來不外乎三种信仰:第一种信仰基于所謂的“啟示性”宗教,它的本質是想象有一個“自在永恒”的造物主,他的名字是叫做神、或者上帝、或者真主“安拉”并不重要,關鍵是這位造物主創造了宇宙万物和人類。既然他如此的富有智慧,那么他對自己所造的每一個人當然也都有特定的計划。所以,人的使命就是認識這位神,實現神所定的計划,最終目的是榮耀神。這种啟示性信仰所面臨的問題是,人們始終爭論不清是否真有這么一位神;如果真有這么一位神,那他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把他概括成“神就是愛”,只是一种人類感情需求的寄托,很多時候,這位“獨一真神”常常殘忍地殺死千千万万的無辜生命。把他概括成“神就是道,道就是真理”,似乎更進了一步,然而,人們卻又陷入另一种困境,因為人們永遠都只能認識相對真理,而無法認識絕對真理。這种啟示性宗教的价值在于,它不斷地促使我們去認識神、親近神,在神的環抱中認識人類自身的處境。這种啟示性宗教的特點是以人類自身為出發點向外尋找,可以概括成“外求”兩字。
第二种宗教的特點是“順流”。它不承認宇宙中有獨立于物質而存在的“靈魂”,它還說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思維或者意識是高級動物才有的一种本能。它說物質不滅,而靈魂易逝:生命體死亡了,它的物質成份不滅,只是轉換成了其它物質,而靈魂卻永遠地消亡了。在它看來,整個物質世界的存在和運動就象一條河流,無始無終,循環往复。由于否認靈魂的獨立性和超然性,這种信仰最終必然導出一個結論:支配人類社會的一切只是一种規律,既然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只是在規律的支配中,那么個人的奮爭又有多大意義呢?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不复存在了,那么我又何必計較死后的事情呢?不如趁今日還有能力享受,好好地消磨這有限的時光。這就是今日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中國。“無神論”的本質教訓是:你不能有所求,更不要追究來世与前生。你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粒沙子,你只能順應潮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第三种宗教的特點是強調通過對自身“悟性”的修造,找出“出世間”的妙方,而實現“圓滿”。釋迦牟尼的“戒、定、慧”佛家修造大法是對這一宗教的最完美表述,而中國道家的“修真養性”學說則次之。在這种信仰中,人心既是個人修煉的出發點,也是歸結點,所謂“四大皆空”,唯有心靈真實。當一個人的修造達成“圓滿”的時候,那就是一种無欲無我無為的“涅盤”(風吹去)境界。這种信仰与啟示性宗教所走的剛好是另一個方向,啟示性宗教認為神在人之外,神永遠高于人,人必需走出去認識神、親近神、回歸神,神是我們唯一的、最終的歸宿;而佛道兩家卻教訓我們要向內去找,“人神只是一念之差”,唯有通過內修才可以到達“彼岸世界”而成神、成佛。所以,這种信仰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字:“內修”或“內省”。
無論是“外求”、“順流”還是“內省”的宗教,都必需對宇宙、人生和人類社會作出相應的闡釋,只是它們的出發點和歸結點不同而已。啟示性宗教說,万物(包括宇宙)有始必有終,那么如此奇妙的天地万物當初既然是從“無”中生來,將來豈不又要從有而歸于無呢?“順流”的宗教說,起作用的只是物質和規律,那么個體的思想自由又有什么意義呢?“內省”的宗教說,通過修造可以達到彼岸世界而成神成佛,可是渾然一體的宇宙何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分呢?
對于宇宙是否有始有終,對于先有物質還是先有靈魂,對于靈魂能否獨立地神游于“四維”乃至更多維的物質“時空”,甚至對于物質和精神是否真有可分割的獨立性,我們都不宜過早下結論。我們所能肯定的只有一點:人類的求知過程充滿复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思想自由是我們所能擁有并饋贈給后人的唯一的寶貴資產,任何對人類思想自由的限制都只會使統治者徒然在歷史上留下不光彩的印記。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