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2日訊】《伊索寓言》(網上英文版)有一段關於獅子分獵物的故事,今日讀來特有新意,才有了這麼個題目。
獅子夥同狐狸、豺、狼獵得一頭鹿後,命令三個傢伙把獵物分成四份。獅子說:“第一份是我的,皆因為我為百獸之王;第二份是我的,概因我有分配的仲裁權;第三份也是我的,則由於我在捕獵時貢獻最大;第四份嗎,看看你們誰敢置爪?!”豺狼(二人)傻了眼,只有狐狸略帶忿恨地咕噥了一句:“按功勞你該得大頭兒,但你不能全占了呀!”
以後的情況,憑推理就可知道了--不會再有獸(人)與獅子這個“一黨專制”的獨裁者合作了。人(或獸)們可以稱他為王,但要真正地聽他的,恐怕就是說夢話了。
“一黨專制”的另一個故事,就是《水滸傳》的王倫悲劇。王倫獨佔一方後,不想接納任何新來的人,林沖求他時,得納“投名狀”;到了晁蓋一行人來時,王倫更不容納--決不開放黨禁,也不吸收加入,一句話:“你給我滾蛋!”--流亡可以,在我這裏建立“非法組織”不行。況且他一行人來時,就是“非法組織”了呢!但王倫從來沒考慮,自己是怎樣從“非法組織”到占山為王的,且到他為王時仍是地道的“非法組織”!
結果,本來可以造就的合作局面,卻成了一場血腥的權力更迭。
中國的獨裁史全由《水滸》說透了!
如果把王倫的事放在宋代的真背景中討論,還真的有發生概率。宋代有一本武學課本,列為《武經》七書之一,叫《六韜》。該書系戰國時人託名呂尚(即姜子牙)之作。至於宋代何以把它列為武學課本,原因不詳。但有一點可以明白,《六韜》的開篇講的就是合作的道理,並把合作看成自然之理。告誡統治者們:與天下分享利益的,得天下;獨霸天下利益的,失去天下。
模擬王倫與後來的宋江合作抉擇,王倫的“合作學”學得太差勁了,因不善合死於火拼;宋江學得好,能夠與各種人合作,或是送以金銀或是納頭便拜…
畢竟《水滸》是虛構的讀本!
畢竟獅子的分配原理在中國的現實中屢屢應驗!!
中國第一個最強大的統一王朝,做夢也沒想到會亡在幾個戍卒手裏(――至於“亡于胡”的讖言純屬江湖術士的胡說八道,全沒一點歷史邏輯觀。)而在以後的日子,這樣的“歷史戲劇”屢屢發生。
撇開王朝的更迭不說,但說強勢者的統一欲望,每每在複演獅子“一黨專制”的理論。獅子“一黨專制”的分配理論擴展開來,就是“天下固然是我的,沒有任何藉口!”
曹操(一個獅子的化身)說,“我持此槊,平黃巾、滅袁紹、定中原、征烏桓,何人可比?”於是,他要把孫權的那份兒拿過來,設想中還要把劉備的那份拿過來。結果,忿怒的狐狸終於忍無可忍,給他放了一把火兒。
一把火燒沒了阿瞞的統一夢。
在阿瞞以後的苻堅仍不接受教訓,這隻強大的獅子說:“我有百萬軍隊,投鞭斷流,怎容東南一隅(東晉)不歸王化?”
狐狸連咕噥都沒咕噥,硬著頭皮就和獅子幹了起來。8千軍隊打敗93萬雄兵。
這兩個戰例被寫入經典,是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但是,很少有人從合用主義理論上去認識問題,很少有人從獅子的分配方案上去反省問題。再強的勢力也需合作,畢竟你還沒強大到無所不能;再強大的勢力也要尊重弱者的利益,畢竟歷史上幾乎百分之百的吞併都自食其惡果!
蘇聯東歐“聯盟解體,國旗增多”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
聰明的政治家和有戰略眼光的政治集團總會考慮弱者的利益,才能真的免遭顛覆之虞。
但,可悲的是從《水滸傳》問世以來還沒有哪一位中國政治家能悟透《水滸傳》寫得是什麼,更不屑說讓他們明白《伊索寓言》裏“獅子分配理論”的含義了!
──轉載自《自由亞洲電臺》網站(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