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611失事調查出爐:機身結構失效解體,維修不當導致金屬疲勞鏽蝕

人氣 276
標籤:

【大紀元2月25日報導】(據中廣新聞記者彭群弼報導)台灣行政院飛安會下午正式公布華航CI 611澎湖空難事實調查報告,報告認定飛機「機身後段底部結構失效」,關鍵在1980年發生的一起機尾觸地意外,華航事後維修沒有依規定處理,歷年檢查也沒有發現受損處逐漸金屬疲勞及鏽蝕,最後導致機身空中解體墜海。飛安會對民航局,華航等單位提出16項飛安改善建議。

行政院飛安會二十五號公布了2002年5月25日,發生在澎湖外海的華航CI611失事調查報告,這一起空難一共早成225名機組員及旅客不幸罹難,搶救及殘骸打撈耗費了將近四個月時間。飛安會主任委員戎凱表示:這起重大空難是飛安會成立以來,困難度最高的一起調查案。

主任調查官王興中表示:經過分析後確認:導致飛機解體的原因,是機身的後段底部的結構失效,證據包括:從撈起的客艙地板「通氣閥門開關位置」,判定機身後方艙壓異常,機身前段完整,後段破碎情形嚴重,從飛航記錄器及雷達資料研判,解體的位置出現在飛機的後方。至於機身最早裂開的部位,則是透過一塊撈起的金屬補片解開失事迷團。

1980年2月7日,這架編號B18255曾經在香港機場落地時,發生尾部觸地,飛機後段機腹受損,華航利用金屬補片維修,從撈起的唯一一片「補片」中,赫然發現補片下方蒙皮,仍然留有當年觸地事件所留下的刮痕,以及多處「金屬疲勞損傷」,其中一段長達15.1吋,最嚴重的部分甚至完全貫穿。

飛安會發現:機身解體前,至少有一處連續性裂紋長達71吋,超過飛機結構強度能夠忍受的上限,因此在飛機起飛後,在高空中因為機艙加壓而破裂,從金屬蒙皮處破碎解體。

華航在這架飛機服役的二十年間,並未從歷次的檢查中發現金屬疲勞現象,飛安會也發現華航曾有延誤維修的紀錄。飛安會針對這起事故,提出十六項飛安改善建議,主任委員戎凱說:希望從悲痛中學得教訓。

相關新聞
阿富汗空難 104人下落不明
台灣主要日報頭條新聞標題
華航澎湖空難調查結果:金屬疲勞是可能原因
刷牙如同吃美味炸雞 這款牙膏被一搶而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