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齊威威綜合報導)1974年3月,是秦始皇陵墓兵馬俑出土的日子,至今逾三十載,民眾至秦始皇陵墓的旅遊日記上總免不了提到發現人楊先生簽名一事。當初由九位農民所共同發現的兵馬俑與真正識貨而予以開發價值的趙康民為了發現權各有其詞。
據中國媒體報導,前年12月,當初一起挖掘發現兵馬俑的九名農民之一楊新滿(陝西臨潼縣西楊村人,67歲,當年挖井時為政治隊長)向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呈遞《關於「秦兵馬 俑發現人」資格認定的申請報告》,希望該館為這九位農民確認「發現權」資格。
根據報導,楊新滿希望中國省級文物部門頒發他們一人一只「兵馬俑發現人」證書,貼上照片;在一號坑當年打井的地方將他們的名字刻在上面;並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補償。
「發現」能如此簡單? 趙康民以「滑稽」形容
當地文物部門與陝西文物部門始終沒有正面回應。
楊新滿表示,當年共同挖掘的九名農民現在剩下四名,其他農民生前向楊新滿表示,希望能有個身份確認,不想讓人說閒話:「發現者」是他們為了錢才自己封的,就連兵馬俑介紹上都沒有提及他們的名字。
楊新滿說,他們不是現在才索求發現權,早在1985年,他們就希望兵馬俑相關介紹上面不是以「農民」兩字簡單帶過,而應該把九名農民的名字寫出來。
對此番說法,前臨潼文化館館長趙康民表示不認同,他認為「挖到」跟「識貨」是有絕大差別。
當年農民挖出兵馬俑與碎陶片,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有的當成瓦瓦爺供奉,有的將碎片拿去變賣;後來農民拿到文物局去,當時館長趙康民大吃一驚,才召集了相關人員篩土、整理破碎陶片;二千年前的秦始皇陵墓才慢慢一點一滴面世。趙康民認為農民對於發現權的爭討是一種滑稽。
靠祖先發財
不管發現權該歸於誰,或是農民究竟能不能在文物歷史上沾上邊?其他的農民似乎不那麼在乎。隨著兵馬俑的熱潮襲來,西楊村從一個沒沒無名的貧瘠農村變成了家家大戶。
當年一個附近的商店經理想出一個噱頭:請當年挖井的農民楊志發到店裡,幫外地觀光客簽名,遊客買了紀念書之後,可請這位農民蓋一個「世界第八奇蹟發現人」的印章;遊客歡歡喜喜捧回去,農民與店家則開心數著鈔票。之後,兵馬俑附近的「發現者」就多了起來。
為簽名 文盲苦練書法
1991年,法國總理希哈克來到兵馬俑處參觀時,一時興起,要求見見當初挖井的老農民,中共方面後來讓當初送陶片到文化局的楊志發代表,據說,當初楊志發什麼都答應,就是簽名不答應。
原因是楊志發不識字,勉強不來,中共幹部便對法國相關人員說,中國皇帝蓋玉璽,「蓋章」可是中國流傳久遠的文化,凡是文人雅客也都盛行蓋章,由此矇過了外國人。
後來,五千年文化給了中共幹部不小的壓力,擁有五千年文化的人民怎能不識字呢?於是,領導又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們請陝西兩位有名的書法家設計楊志發的名字,經過八個月的苦練,楊志發終於可以寫得一手看似洋洋灑灑的中國書法。
1998年1月,美國總統柯林頓來到此處,見到楊志發瀟灑揮毫落款,滿心崇拜,稱讚不已,高高興興的走了,完全不知背後的故事。(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