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團:薪資結構崩解 勞工受不了

標籤:

【大紀元2月2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丁勻婷╱專題報導)

台灣企業掀起薪資勾連績效獎金風潮,勞工團體不滿地指出,面臨民生用品競相漲價,「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如果政府過於放任企業調整薪資結構,進而崩解薪資制度,勞工恐怕都會喘不過氣來。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顧玉玲強調,透過薪資改革手法,企業通常欲藉此節省人事成本支出,降低員工福利,未來還可能造成許多勞工臨老時,生活無以為繼,由此更凸顯國內缺乏完善社會福利政策,比如國民年金、老人年金等制度的配合。

顧玉玲指出,若政府設有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企業家再怎麼更動薪資結構,勞工或許還可以勉強接受,但勞工辛勤地納稅,造就雇主有好用的勞動力,當勞工年資一旦累積較長時,企業就想盡各種辦法逼走勞工,加上政府現行的做法,竟只是大量減少雇主的稅負,大舉降低企業的責任,看不到提高對勞工照顧的用心。

顧玉玲建議說,政府何不改變稅收制度,將稅收用於建立良好社會福利制度,如此一來,數百萬名勞工就不需擔心薪資結構被動手腳。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盧天麟也認為,依勞動基準法規定,更改薪資結構需勞資雙方協商,但個別勞工處於弱勢,多半基於工作權而不敢說不,這類協商根本就是形式化的「假性協商」。

盧天麟指出,有些企業考量到勞保費、勞工退休費、資遣費等支出,逐步提高紅利、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並宣稱勞工總所得不變,甚至可望提高,強調績效愈好獎金就隨之愈高,認定這類制度可達到鼓勵願意工作者,是所謂的順應趨勢主流,實際上,只不過是一股雇主力量的集結,而非實際應有的社會趨勢,他呼籲勞工應該有所覺醒,以遏止資遣費及退休金縮水的雇主做為,應公開對此議題發聲,才能形成勞工的團體意識。

全國總工會理事長林惠官指出,在行政院所屬部會裡,勞委會日益弱勢,相形之下,雇主勢力大幅提升,政府無力遏止惡質化的績效給薪制度,可能再過幾年,企業還全面宣稱績效制度,刻意讓勞工底薪僅有基本工資15840元,在企業以發展經濟為名,大舉改革薪資結構下,政府恐怕也不敢議論企業做法,尤其加上稅制不公平、外勞逐漸成為不可替代性勞務者等因素,台灣勞工與企業議價空間實在愈來愈有限。

主計處:平均實質收入未減少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去年7月以來,台灣受雇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開始出現負成長,這是23年來首見,不少人認為日子愈來愈難過了,事實上,如果加計非經常性薪資,則台灣受雇員工的「實質平均薪資」(含經常性薪資及非經常性薪資 )還是持續成長,上班族的平均實質收入並未減少。

主計處官員說明,經濟景氣復甦之時,員工的平均薪資會隨之增加,薪資結構也會因此改變,最明顯的是,景氣復甦時,員工非經常性薪資(包括績效獎金、年節獎金及員工紅利等 )比重將會提高。

主計處官員指出,民國90年,我國遭遇30年來最嚴重的景氣衰退,經濟成長率出現負成長,當年員工非經常性薪資占平均薪資比重,也降至17.8%,較89年減少1.1個百分點,91年時,非經常性薪資比重更進一步下滑至16.4%的低點。

不過,自92年開始,台灣經濟的景氣開始復甦,員工非經常性薪資的比重也增加至17.4%,較91年增加1個百分點,去年1至10月,非經常性薪資比重更進一步提高至18.8%,較92年增加1.4個百分點。

因此,主計處官員表示,實質經常性薪資(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出現負成長,除了物價上漲之外,薪資結構改變也是主因,去年1至10月,實質經常性薪資較去年同期減少0.55%,不過,如果加計非經常性薪資,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後,台灣員工的實質平均薪資還是成長0.49%,日子並沒有愈來愈難過。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摩洛哥國王年薪1.4億英鎊
《美國職棒》黃金年代 薪資漲得沒道理
台商遭抽銀根欠薪千余職工街頭示威
擴大募兵   可領近三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