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一代農民日漸遠離土地

標籤:

【大紀元2月1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八日電)中國年輕一代的農民日漸遠離土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通過上學、還是通過外出打工,他們當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最終離開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土地,去尋找新的生存、生活方式。

「考上大學後,如果能在城裡找到工作,我可能也不會回來了。」十九歲的常立傑站在村頭對記者說出心中的話。

新華社報導,常立傑是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一所中學高二年級的學生,他的家在通渭縣常家河鎮建坪村。常立傑說,同村那些考上大學走出去的年輕人當中,有的只是過中國新年時坐著汽車回村裡來看一看,過完中國新年又回城裡上班了。有的幹脆把父母接到城裡,不回來了。

甘肅省定西市一直被稱為是「苦甲天下」之地,僅靠貧瘠的土地,當地農民最多只能維持溫飽。和中國其他的農村貧困地區一樣,這裡的農家子弟大多通過發奮讀書跳出農村,最終得以到城裡安家落戶。近年來,中國不少高校都在擴大招生規模,這為更多的農家子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且,諸多高校以減免學費、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獎學金等方式,資助一些家境貧寒的農村學生。

即使不能透過讀書改變命運,中國新一代的農民子弟也有很多其它選擇能幫助他們走出農村。

小型手扶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提高了中國的農業生產力,年輕人實際上已沒有必要總是呆在農村照看土地,他們中不少人願意外出打工以積累財富。這些年輕勞動力進城打工掙來的錢,可能要比單純種田的收益多得多。

對農民工進行勞務輸出,是中國政府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年輕一代的農民工,由於具備一定的教育背景,接受新鮮事物較快,更容易在城裡找到打工掙錢的門路。在經濟欠發達的甘肅省,約有三百萬左右農村剩餘勞動力。甘肅省去年制訂了一項針對外出務工青年農民的培訓計劃,決定到二00七年完成對一萬兩千多名青年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

在中國中部省份河南、湖北等一些省份,不少農民子弟初中畢業後,會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廣東、浙江等地打工。他們外出務工後常年呆在城裡,每年中國新年才會回家。這些年輕農民,上學時就沒有學過多少農田耕作技術,至於一年當中莊稼何時下種、何時收穫、如何管理,更是知之甚少。

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留在了城裡。河南省有為數不少的農民,先是到廣東等發達省份給別人打工,積累了一定資本後自己創業,最終成為小工廠的老闆。由於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實力,他們即使暫時沒有城市戶口,也完全可以把家人從農村接來,從而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的社會學者包曉霞認為,目前中國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在逐漸降低,近年來公布實施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使農民工能夠更多地融入城市生活。

中國一些城市已經著手進行戶籍、社會保障等制度方面的改革:如推行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讓農民工和市民一樣享有居民身份﹔讓農民工和城鎮居民一樣參加醫療保險﹔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等。這些措施會讓越來越多的新一代農民遠離土地,最終成為城市居民。

相關新聞
台東高溫 鳳梨釋迦落果嚴重
長列春運「民工慌」 特產「武瘋子」
「啡」常地圖╱阿拉比卡 一枝獨秀
「啡」常利多╱配合觀光 創造利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