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2日報導】(中央社紐約十一日法新電)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十日以八十九高齡辭世,米勒生前以「推銷員之死」(Deeat h of a Salesman)和「鎔爐」(The Crucible)等劇作享譽國際,這些作品描寫了美國戰後的不安情緒和對疑為共產黨員者的追捕行動。
米勒的一生多采多姿,包括他與性感尤物瑪麗蓮夢露有過一段廣為人知的婚姻生活,同時他與共產黨的關係也在美國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米勒的妹妹告訴法新社,這位曾贏得普利玆獎的作家,十日晚間在他一九五八年與夢露共同購置的農莊中過世。
米勒儘管享受了數十年的成功滋味,但仍關注美國工人階級所遭遇的挫折與個人悲劇。對於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成長的米勒來說,這是已經深深刻畫在他心靈中的主題。
即使是認同米勒的批評家也常認為,他的劇作幾乎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來批評美國的資本主義,而他最成功的一些作品都是描寫遭受商業與政治無情體系壓迫的一些「平凡」男女。
米勒是來自波蘭的猶太移民之子,一九一五年十月十七日生於紐約。
米勒童年曾遭逢父親陷入絕望以及年頭艱困所加諸一般社會的有形、道德和財務壓力,其父所經營的成衣事業在經濟大蕭條時代倒閉。
在密西根讀完大學之後,米勒回到紐約,處女作「天之驕子」(The Man Who Had All the Luck)於一九四四年首演。
這齣戲劇描寫的是一個事業有成但並不快樂的男子,預告了米勒終生創作的最重要主題之一,但卻遭到了無情的批評。
兩年後,米勒以他首次登上百老匯舞台的作品「我的諸子」(All My Sons),初嚐成功滋味。
這齣戲劇描寫的是一名販賣瑕疵零件給美國軍方的商人,觸動了戰後美國觀眾的心弦。
但直到一九四九年的「推銷員之死」,才真正建立起米勒在劇作界的地位。
此劇描述,失敗商人威利.諾曼在自殺留下保險金給兒子前,回顧一生的經歷,被外界視為可與杜斯妥也夫司基和莎士比亞的作品相提並論,並曾獲得普利玆獎。
此劇曾搬上舞台數百次,被翻譯為數十種語言,也讓米勒一夕之間成為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