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自然——冬記雙溪

范力中 撰文、攝影

人氣 5
標籤:

2004年最後一天,再次踏進已有半年未入內探訪的美濃雙溪,一雙純為溯溪涉水而購買的雨鞋,這回終於又一次的讓它發揮功效。十餘年前,初次遇見,並不懂得如何領受與擁抱雙溪,後來因為蝴蝶的指引,而於三、四年前再續情緣。大概是在2003年秋末的某一天,捨棄了以往沿著溪岸產業道路遊走的路徑,改走水量看來似已乾竭卻又潺潺的溪床。涼澈腳盤、沁透腳背膚孔的清流,由下而上快速傳抵神經中樞,深深的印下隨時返回涉水悠遊的許諾,雙溪溯源就這樣子斷斷續續的進行著。

冬季的雙溪,沒有暴雨,一直到清明左右,澄澈冰涼的溪水是慢慢乾涸的,由清淺溪流,變成涓滴細流,再換化成烏有。無論主流溪水如何變換,幾處留水較佳的淺潭,總是蓄存著深未及膝的活水,滋養著一群腹側銀亮耀眼的優游小溪魚,以及黏附在水中溪石緩慢刮食苔藻類的蜷螺。

踏入冬季的雙溪河床,除了水中仍然活躍的溪魚與螺類外,大多數的動物似乎是蜷縮伏居的。耳葉菝葜枯褐的葉背,棲滿密密麻麻的細小蠅類,特別是在低溫的冬日晨間,群集棲息似乎是最安全而溫暖的漫渡方式。蠅類,熟悉的名字,叫蒼蠅,是一種會讓人與污穢糞臭聯想在一塊的動物,其實也有著玄妙而有意味的生存法則。



為了尋找新奇事物,在溪床上是以之字型的路徑向前移動著。長滿青苔與蕨類的溪石上,幾片枯葉掩蔽處,伏著一隻土褐色的茶斑蛇,稍低的氣溫看來似乎讓牠慵懶至極,慵懶到根本不在乎對著牠的鏡頭,只顧吐出蛇芯緩緩的曲行著,一點都不像以往所見的茶斑蛇,一見人影便儘速的逃離。循著以往的記憶,原本期待能再次遇見饅頭果上台灣單帶蛺蝶的幼蟲與蛹,幾次來的經驗則顯示,每次的際遇總是不盡相同的。除了一年前在一棵傾頹的饅頭果葉背見到五、六隻之外,再也沒有如此好的機會。



不同節氣下的環境變異與物種生命的循環更替,是舊地重遊的背後推手。垂濱延探的草質藤本豆科植物,稀疏的三出複葉末梢,現出二隻形似乾捲枯葉的台灣三線蝶幼蟲,正如琉球三線蝶與小三線蝶一樣,無論是褐色或綠色,總是憑藉著相同的偽裝功夫,隱身在食草的葉片上。



短短幾十公尺長,溪畔兩岸的蓊鬱樹林下,處處充滿著驚奇。來自南方島國的綠斑鳳蝶,幾年前因某些因素而移入,以往較常在木蘭科的玉蘭花、番荔枝科的釋迦與山刺番荔枝的葉片上找到幼蟲,這回終於在胡椒科的某種荖藤上見到翠綠色的蟲體。顯然地,還有無數嶄新的生態記錄,是未被觀察與記錄的。這種綠毛蟲,在受到干擾而還未伸出綠色臭角吐出怪味之前,挺起的頭部與胸部加上胸側的黑色肉質短犄角,由前面看去,很像是撇著二撮翹鬍子閉目養神的模樣。



在淙淙流水聲中,溪床與兩岸樹林間也傳響著多種鳥囀。無意抬頭,卻被稜果榕枯枝上的奇怪葉形所吸引,毫無疑問的,那絕對是一隻仿成枯葉片的蝶或蛾。在溫濕季節個體數較多的長鬚蝶,需要憑藉些許的運氣與耐性才能趨近觀察,沒想到第一次在冬晨遇見,竟然會有如此難得的機緣能親近觀察,若不是為了試探究竟是生或死而驚醒牠,今晨也許會捨不得飛離此一安然的棲息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筆記自然——崁頭山冬初
三妹:汕尾血案 中共離滅亡又近一步
自然漫步〈2〉秋天的果實真好玩
港人食魚過多損自然資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