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瑜:賓雁先生永遠留下了他的目光

高瑜

人氣 102
標籤: ,

【大紀元12月16日訊】一九七九年,經過二十二年殘酷的改造,被摘掉右派帽子的劉賓雁先生,寫出了取材於他熟悉的松花江畔,距離哈爾濱市只有五十公里的賓縣發生的大貪污案的紀實作品《人妖之間》。我還記得當年我扒在中新社專稿部的辦公桌上,如饑似渴閱讀這篇作品引起的那種強烈的心靈的震撼。這是中國記者,當然也是作家,向中共權力腐敗、社會不公射出的第一支響箭。人們習慣將《人妖之間》稱為劉賓雁「重出文壇」的代表作,而忽略了他的第一職業——記者,正是這次賓縣採訪,奠定了劉賓雁不僅是《人民日報》,也是現今中國第一大記者的實力地位。

一九八五年夏天,在北京飛武漢的飛機上,我與劉賓雁先生相遇,他送給我一本刊載他的新作《第二種忠誠》的《開拓》雜誌,並簽了名。好像在飛機上我們一直在說他的這篇新作和兩位主人公。等我完成武漢的採訪,回到北京,就聽說《第二種忠誠》出了事,我按圖索驥去採訪工人出版社的《開拓》雜誌,責任編輯白雪小姐接待我,並對我說「我們的總編和副總編也要見你。」這就是工人出版社常務副社長兼副總編何家棟先生和詩人雷杼雁。何先生與劉賓雁是患難之交,五七年因出版了劉賓雁的《在橋樑工地上》作品集,一同被打成右派。根據這兩次採訪,我回中新社寫了專稿《劉賓雁宣佈退出文壇》,在香港和美國都引起相當大的反響。

當我拿著發表我的專稿的《鏡報》雜誌去看望劉賓雁的時候,他的處境正不好,已暫時不准他出國訪問,而且最開明的總書記胡耀邦還決定讓他調離人民日報社,到作協去當專職副主席(副部級)。劉賓雁死活不願丟掉記者這個職業,只去當個專職作家,哪怕是頂著桂冠的作協領導。他看了《鏡報》雜誌非常高興,吃驚地說「中新社竟然能發出去這樣的文章,幸虧有個香港和台灣!」不久,就聽說,賓雁先生可以出國了,胡耀邦又批准他可以留在《人民日報》社了。而我在中新社處境卻變得很糟了,批准我發稿的專稿部主任馮鉅昌被撤了職,中新社還派記者多人去採訪劉賓雁,企圖將我的專稿打成「不實報道」,雖未得逞,但從此我成為中新社嚴格控制和使用的「自由化分子」。這就是劉賓雁的力量,這就是《第二種忠誠》的力量。

兩年之後,劉賓雁作為資產階級自由化代表人物被第二次開除黨籍,我和何家棟,馮鉅昌多次去看過他。記得我曾與他探討過,無論五十年代還是八十年代,為什麼他最有影響的作品都是以作家的身份寫的,而不是以記者身份寫的?他當時在紙上劃了三個圈,分別寫下,文藝、理論、新聞六個字,他說:「改革開放以來,文藝界、理論界都有鬆動,只有新聞界沒有一點變化,還和五七年一樣。」記得八八年趙紫陽批准他去美國,何家棟、羅點點和我一起在明珠海鮮為賓雁送行,四個人交談甚歡,都為賓雁高興,哪裡有甚麼離腸別緒,誰能想得到竟然是天人永隔!

讀了朱洪夫人的文字,我仿佛又看到賓雁先生那雙熟悉的目光,那雙目光總是表達著關注和探索,他去國十七年,一直關注著中國的變化和中國老百姓的生存現狀,他從來不放棄來自大陸的一點點信息……。

就在養育過劉賓雁的松花江水帶著劇毒流淌過他熟悉的東北大地,八十歲的劉賓雁永遠合上了他的雙眼,但他卻給我留下了他的目光。

作為晚輩,我會永遠追隨他的目光,去關注、去探索中國和世界的真相。生命不止,我的追隨也不會停止。

無論寒冷的星夜,還是陽光明亮的晴空,我總能看到賓雁那永遠的目光對我的激勵和召喚。

轉自《動向》12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自由民主黨悼念劉賓雁並抗議汕尾槍殺案
【熱點互動】從劉賓雁現象看大陸的維權運動(二)
伊川:他們究竟怕什麽?!
德國華人人道互助會沉痛悼念人民的良心劉賓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