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9日報導】馬拉威系列報導(四)(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特稿)台灣佛光山的慧禮法師在非洲華人圈和宗教界是一名傳奇性的人物。一九九二年首度踏上非洲大陸、心懷度眾悲願的他十多年來,戮力於在非洲的弘法工作。與非洲的因果結緣,讓他立下「埋骨非洲,五世轉當非洲人」的心願。
根據馬拉威阿彌陀佛關懷中心的簡介,佛教傳入非洲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為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印度佛教阿育王時期。印度出家人經由陸路進入北非的埃及,後來受到撒哈拉沙漠的阻隔,這支法傳隊伍消失於埃及;
第二期是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中國的出家人隨船隊登陸東非的索馬利亞,之後因船隊不曾再到非洲,使得中國的出家人後援不繼,最後也消失於索馬利亞。
第三時期則是由佛光山出家人慧禮法師為代表。
懷著「體驗生活,關懷眾生,就在當下;菩薩行處,成就自我,只在目前」信念的慧禮在一九九二年首先進行「前進非洲,建立據點」的第一階段工作,並於南非建立南華寺;在首期工程完工後,慧禮又於二零零一年七月埋首於第二階段的「深入非洲,往下紮根」目標。
提到自己與非洲大陸的緣份,慧禮以幼年時父母常說的「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說起。
幼年生活貧苦的慧禮,常常要凌晨三、四點起床幫父母剝蘆葉,再把蘆葉賣給別人蓋屋頂;接著生火煮飯、趕牛隻到蔗田耕作,生活雖然清苦,但是本名蔡榮富的慧禮法師,當一名放牛的孩子時,心裡卻像唸佛號咒語般的不斷默念著「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
因緣際會來到首站南非後,慧禮看到生活比自己幼年還艱困的黑人眾生,不只有著黑白的強烈對比,更存在著貧富懸殊差距、原始與現代的分別,有的人在施澤之前,甚至已先行枯萎。
黑人的苦難和無常,讓慧禮感受到業力所繫,必須喚醒世人的悲心以成就善施援手的菩薩道行者,而「一枝草、一點露」所追求的平等生活權利,也必須在眾生悲心和願力的加持護念下,才能延續和圓滿。
在佛光山創寺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力指引下,拋棄一切來非洲弘法的慧禮,對世人眼中的非洲貧窮、饑餓和疾病卻不以為憂,反而認為這是創造光明、快樂和希望的難得機遇。
當南非南華寺弘揚佛法已步入軌道後,屆滿五十歲的慧禮來到馬拉威興建孤兒院,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慧禮說,有如台灣五十年前鄉下情景的馬拉威,雖然沒有台北的繁華熱鬧和南華寺的金碧輝煌,但是卻有著貼近自然的真,義工護法發願心的善,以及由手工打造、屋房簡陋缺陷的美。
慧禮說,大家都是小人物,不過只要有信心、念力和悲心,小兵也能立大功。而立志五世轉世當非洲人的慧禮認為,在苦難和無常的泥污中,有了悲心和願力的蓮種,為共生的地球人投注更多的關懷和希望,都會為自我生命留下莊嚴,也會在非洲綻放開朵朵的心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