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花的故事】國色天香富貴花—牡丹(下)

陳運造

人氣 98
標籤: ,

現代的人常常說皮膚黜黑而又冶艷的「黑裏俏」女人為黑牡丹。其實,牡丹是沒有真正黑色的。只有深紫,也就是所謂的「墨紫」色而已。

談到黑牡丹,便叫人想起清代的一件文字冤獄–名叫沈歸愚的詩人,寫了一首歌詠黑牡丹的詩說:「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原來只是形容黑牡丹的與眾不同,沒想到在他死後,被乾隆皇帝發現,竟認為意指清朝是異種而攘奪了朱明天下,為大逆不道。一怒之下,把他從棺材裏拖出來,施以戮屍處分。黑牡丹若有知,應該為沈大詩人辯白才是。

古時侯的作家,描寫牡丹,常常很誇張。如在<湧撞小品>裏說:「青城山丈人觀前,有牡丹兩株,一高十丈,號大將軍,一高五丈,號小將軍。」事實上,牡丹只是一種灌木,通常高不過1-2公尺,高大的也只有一丈 (約三公尺)左右,怎麼可能會高達十丈 (廿餘公尺)?

又如<酉陽雜俎>上記載:「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牡丹通常是單生的,也就是每一個分枝的頂梢只能長出一朵花,分枝再多的牡丹,也不可能一株開上一千二百朵!這可能都是沒有細心觀察的結果。

倒是有一則流傳民間的老故事–「隔牆偷牡丹」,還蠻符合牡丹愛肥和有旺盛吸芽特性。故事說:某地方有貼牆而居的兩家人,一個是富豪,另一個則是清貪之家。有錢的在閨女璇閣前的庭院裏,種有奇種綠牡丹。除了在花開時侯,設宴廣邀親朋好友共同欣賞外,平時視為傳家之寶,以閨房重地為由,不肯輕易示人。

怎知隔壁貧苦家少年的書房,正好和這閨房相連,書房前面也有個小小院子,園裹種的雖然只是些常見的松、竹、蘭、菊之類,可是由於少年非常勤快,平時注重灌水,施肥等工作,所以花木都長得很茂盛。有一年,也許是富家的花匠辭職了,綠牡丹沒人照料,到開花時侯,不僅花朵變小,而且發現隔牆貧家花園裹,竟也有綠牡丹盛開著。

事情傳開以後,大家都猜說:一定是富家小姐愛戀貧家少年而私下贈送了稀有種花。富家人信以為真,交相追問和指責。可憐的富家女平白遭受委屈,苦不堪言,正想自殺以求解脫,遇到母舅來訪。經過一番細述,知道事情經過後,舅舅即到兩家庭園看看,然後笑嘻嘻地說:「這不僅是場誤會,而且可能是天賜良緣呢?」接著又說:「今年你們的牡丹不是很少灌水和施肥嗎?是你們把牡丹餓得發慌,它們方從地下穿牆到隔壁去吸取水分和養分的!怎可以責怪年輕人?我看啊!這分明是上天想借牡丹花為媒,要她倆配成鸞鳳佳偶哩!」

經過舅舅撮合,多年毗鄰而居的男女,不久果然結成夫妻。可是到了第二年花開時,兩個蜜月中的新人,又忽然為牡丹花而起勃谿。新娘說:「這花雖美但差點害我喪命,非砍除難以消除心中怨氣!」新郎說:「因為有牡丹花我們才得以成親,感謝都來不及,怎麼可以忘恩負義?」倆人如此互不相讓,僵持了很久,好不容易最後終於協議,再請母舅前來中裁。舅舅聽了雙方陳述,哈哈大笑說:「我看你們都沒錯,不對的是你們兩家中間的那道牆,如果沒有它,你們當初就不會有偷香竊玉的嫌疑!把煩人的牆拆了吧!」兩家於是合成一家,一對新人也破涕為笑。綠牡丹則從此左右逢緣,受到更好的照顧。

牡丹愛肥是有名的。<群芳譜>談到牡丹的栽植時曾說:「或以宰豬湯連餘垢候冷透澆,則肥壯宜花。」近代國人用「蹄子湯」,日本人則用魚粉做牡丹的肥料,聽說效果也都不錯。這證明牡丹不僅是個老饕,而且還不是素食主義者。牡丹的「催妝」肥,應該在花前十五天至廿五天施用。在花謝以後半個月內,再施一次以幫助花株恢復元氣,孕育下一年的新花芽。

牡丹的性質,喜歡冷涼乾燥氣候,必須選在排水良好、土壤肥沃而向陽的地方種植,花朵才能開得大而美。台灣平地由於氣溫過高,所以過去雖曾多次引種都沒有成功。一直到民國六十一年一位愛好牡丹的日本人河本龍三氏,為了感戴先總統 蔣公德澤,贈送一批牡丹花,由林務局在南投縣信義鄉海拔二千六百公尺的巒大林區管理處人倫工作站附近,建造了佔地約五百坪的溫室栽培才獲得成功。

在阿里山觀日樓的附近、林務局也曾另有一處牡丹園;聽說在基隆七堵山區,過去還有一個私人牡丹園,曾擁有約一千盆各色各樣的牡丹花,惟這些牡丹園現均已不存在,目前只有杉林溪風景區尚存一處牡丹園,可供國人前往欣賞牡丹。

牡丹,通常用嫁接法繁殖,以芍藥或紅色單瓣種牡丹做砧木。在秋天時侯,選取優良品種芽枝做接穗,以切接法嫁接。至於播種法,則只在育成新品種和培養枯木時才使用。

艷麗的牡丹花朵,除了供觀賞以外,同時也可以食用。五代後蜀的時候,有一位兵部貳卿名叫李昊,是個牡丹迷。他在家裏種了很多牡丹,盛開時分送給親友觀賞,而在花謝後,則把牡丹花瓣滾上麵糊,下油煎食。油煎的牡丹花,固然有一股清香味道,但是究竟有些煞風景。因此,蘇東坡當杭州知事,到明慶寺觀賞牡丹時,寫了一首詩說:「霏霏雨露作清妍,燦燦明燈照欲然;明日春陰花未老,故應未忍著酥煎。」

牡丹是我國特產,歷代又長時間盛行栽植,廣受人們喜愛。所以有許多古書是專門記載牡丹的。而畫家、詩人和文學家,也很喜歡拿牡丹當題材來畫畫、作詩和寫文章。有些人像唐玄宗等在觀賞牡丹時,還要有音樂伴奏。他不喜歡舊的樂詞,就命宮廷樂家李龜年,拿金花盞賜給詩仙李白,請他作詩,李白就作了<清平調>三章呈獻。於是牡丹除了詩、書、文外,又多了一項樂曲。

居住在台灣的國人,由於受到生活空間以及天候等因素限制,一般人家裹雖然都沒有牡丹圃,也沒有盆栽牡丹。但是許多人卻在牆壁上懸掛著一幅牡丹富貴圖。這些牡丹通常一畫就是五朵。五朵顏色還不一樣,魏紫姚黃之外再加紅色的、紅粉色的和朱紅色的。據說這表示五世其昌。而且五朵花都呈現盛開怒放姿態,花蕊暴露,沒有一瓣是萎凋褪色的。旁邊還另有幾個含苞結放的蓓蕾,以表示不會斷子絕孫。這樣似乎有點俗氣,卻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富貴花-牡丹,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迄今依然牢不可破。@

照片提供─杉林溪森林遊樂區(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天地悠悠看瑞花
【四季花杯盤】小布袋的大啟示(中)
【四季花杯盤】小布袋的大啟示(下)
【四季花杯盤】陸斯特工作室(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