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日訊】近日,中國著名作家白樺被邀到新加坡講演,談到了他編劇的電影《苦戀》,比喻自己是“一隻不合適宜的公雞,別的公雞早上五點鐘才叫,可他三點鐘就叫了。”這當然是說,《苦戀》如果在合適宜的“五點種”發表,那就不僅不會遭到批判,反而大受歡迎。然而,從1979年九月開始大規模地批判《苦戀》“三點”,到今天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合適宜的“五點鐘”還遙遠無期。“五點鐘”何時到?對此,白樺還是很有信心的,認為《苦戀》總會見天日的,“因為中國正在進步”。
我們也絕對相信。問題是,中國進步到什麼程度、具備什麼條件,中國大陸的普通人,才大大方方走進電影院或在家裏電視機前,觀看盼望了幾十年的《苦戀》。我們先看《苦戀》究竟反映了什麼,官方為什麼組織和煽動全國性的政治運動式、長達近兩年的批判和聲討。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不得不參與批判和聲討的平民百姓,誰都沒有資格看作為反面教材內部上映的電影《苦戀》,並不瞭解其中的具體情節和人物,只不過是不得不跟著報紙上大塊文章喊叫而已。大家都從大塊批判文章中,知道所謂電影中的主要人物,是一對僑居外國的著名畫家夫婦,在新中國成立後,響應中國共產黨的呼喚,為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克服種種阻力,返回了自己的土地,但之後,在偉大領袖發動的歷次政治運動中,他們受盡了迫害和屈辱,文革結束,“解放”後,女兒同她的男朋友執意出國,家人都不同意,父親對女兒說:我們當年為了這個國家,好不容易才回來,難道你們不為這個國家想想嗎?女兒回答說:你愛這個國家,苦戀這個國家,可是,國家愛你嗎?
這就是所謂“苦戀”。看來,父親是屬於“娘錯打孩子”一類的人,而女兒則說出了共產黨專制制度下,數以百萬、千萬計的挨整、被打入另冊者們的心態。當這個國家視我的公民權利為擺設,把我當作專政對象,精神上任意屈辱、肉體上任意折磨我,隨意剝奪我自由的時候,這個國家是我的嗎,我會愛這樣的國家嗎,我苦戀這樣的國家嗎?顯然,答案只能是否定的。但是,正如電影《苦戀》提醒人們,也警告權勢者們的,不改變專制的政治制度,不進行徹底的真正的政治改革,認真反省、總結教訓,讓憲法裏的“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從擺樣子落到實處,那人們不愛國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白樺的電影《苦戀》是極有現實積極意義的。可惜,直到今天,雖然中國正在進步,但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還沒有覺悟到這一點,還容不下對這個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善意批評。只有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真正提到議事日程表上,白樺這隻公雞適宜鳴叫的“五點種”才可能到來。
--轉載自《議報》第222期 http://www.chinaeweekly.com(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