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6日訊】《雙聲恨》也叫《雙星恨》或《聲聲恨》,樂曲以牛郎織女的不幸遭遇,諭示并表達了人間的別离之苦。樂曲的作者不知何人,但在它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就已經普遍流行了。作為中國的民間樂曲,作曲者往往出自于擅長秦樂的老藝人。由于他們身處的地位不受重視,作品也一般不署名,所以,難以考据。
《雙聲恨》這首樂曲以一個“恨”字,貫穿全曲,哀怨凄然。樂曲以多段的曲體,充分展示了調式的交織与多變,尤其是采用廣東音樂中極富特色的“乙反線”也稱“苦喉”來表現“一聲 一把淚”的凄泣之情,動人心扉。
在《雙聲恨》的三段中,第一段的旋律音調如泣如訴。緩慢的演奏,滑指的運用,以及不斷覆遞變化的特性音調,深沉扉惻,使人如聞五更風雨中斷腸人儿的愁訴。
第二段是個具有色彩對比的段落。在調式性的對質交替中,音樂漸趨明朗,离愁的万端心曲已化作深深的恨意。千里共嬋娟,去人几時還?收不住珠淚雙流,關不住悲憤滿腔。有較深重、較感慨的表達。
樂曲的結尾部分再回到了乙反線的調式。在流水板的促動下,通過旋律的簡化壓縮及疊句的運用,在反复演奏中一次比一次加快,一次比一次急促,終至將音樂推向高潮。正是:預知長夜終有盡,生死相距安從頭?
廣東小曲由硬弓走向軟弓,曲風趨于柔美,有時甚至“極盡柔媚之能事”,一般演奏《雙聲恨》皆從之柔之美入手,而下面為听眾朋友選播的錄音則較強調含蓄,使樂曲更具古典韻味,在演奏上高胡仍是欣賞的焦點,調式色彩對比既分懮連的處理則是關鍵。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