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4日訊】 前些日我寫了篇《沒有信仰的中國》的文章,文章主旨是說,儒家文化為國人提供了全套修身治家愛國的技術和文化體系,卻沒有解決國人靈魂深出的困惑,沒有解決信仰問題。所以中國遇到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時常處於不可預期和不可管理狀態。個別人就回帖罵我是洋奴。我認為罵的不好,因為我「崇洋」而不媚外。
現在國內有一撥攜儒自重的人,成了社會的主流派別,同時還有一批惟美是舉的新生力量。我的觀點是儒家文化既不能神聖化更不可妖魔化。
孔夫子在創建儒家思想時,其目的為統治者提供一套管理技術,並通過貨賣帝王家來實現其修身治家平天下的夙願。遺憾的是他終生未能如願。但他的弟子繼承其衣缽依然遊說王侯,到了漢代,董仲舒終於把思想賣了出去,而且賣了個彌天狂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他遇到了個大買主漢武帝。
後來儒家思想經過孟子、朱熹、二程、王陽明等鴻學大儒們的不斷完善,儒家思想成為國家機器交互運作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和與之配合得天衣無縫的文化體系、社會生活方式以及價值體系。
由於他們相輔相成、一轉百轉的完美結合,使得中國文化失去了更新和自我發展的動力,同時也使中國的政治制度失去了更迭的活力。而因此中國社會制度近2000年沒有發展。
無論是有道之君,還是無恥之徒,無論是滿腹文才的飽學之士,還是目不識丁者都可借助其堂而皇之成為九五至尊。
從這點來看,儒學不可神聖化。
但不能由此就可判斷儒學是腐朽沒落,是扼殺人性和創造力的原罪,應當擯棄和打入深淵。
儒家文化有其卓越和璀璨之美。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邏輯嚴謹,構架近乎完美。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為國人提供了系統的修身養性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為國家提供了凝聚力和社會穩定的精神基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仁政學說、民本學說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也起過進步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是我們所需要的。
因此,儒家文化不僅不能廢止,而且還要還要發揚其偉大的一面,如果儒家文化被拋棄,中國人將失去共同的交流語言和民族認同感!
我的想法是西學為體,儒學為用。
我們把西方先進、科學、分權制衡的治理結構作為我們的管理體制,把民主、自由、人權的作為制度制定基本思想,把儒家的文化作為我們養性修德的標準和道德規範。
這樣我們既有了民主法制的政治制度,又激活我們文化的根!
(據2005年10月2日 在大午莊園儒家文化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摘錄)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