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協昌普吉特稿)從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海嘯肆虐南亞,至今已經兩個星期,救災工作逐漸轉向災後的復建與防疫措施,世界衛生組織已提出警告,由於死亡人數眾多,災後防疫措施若不夠完善,一旦發生傳染病,造成的傷害可能遠超過海嘯與強震的災情。
缺乏器材、消毒藥品,在泰南救災的搜救人員,只能靠自己的經驗與知識預防,暴露在滿布屍體的災區中,雖然經驗豐富,但由於屍體沒有消毒,在日曬下浮腫、發臭,讓搜救人員心中仍是毛毛的。
受到海嘯侵襲的國家中,印度與斯里蘭卡都已經傳出有痢疾或傳染病的案例,泰國雖然尚未有相關案例,但是由於災區的衛生情況仍待加強,使得災區民眾仍然是人人自危,擔心躲得過海嘯,卻逃不過傳染病。
儘管傳染病一觸即發,但是在第一線救災的泰國搜救人員,卻苦於裝備不足,即使知道自己是可能罹患傳染病的高危險群,卻也無能為力;從普吉前往攀牙協助救災的布隆表示,他知道傳染病可能爆發,也知道他是屬於被傳染的高危險群,但為了救災,雖然防疫裝備不夠齊全,還是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下去。
布隆一邊拿著消毒水洗手一邊說,在經過禽流感與SARS的恐慌之後,泰國民眾現在對於傳染病的了解更多,也更懂得防範傳染病,雖然裝備與藥品不夠齊全,但在結束救災工作之後,他一定會好好清洗一番,否則一旦得病,那可划不來。
傳染病還可以事先消毒、防範,事後也還有藥品可治療,但因為海嘯而受到的心理創傷,恐怕就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
海嘯不僅造成重大傷亡,即使倖存的生還者,眼見親人喪生,或是自己多年來的努力毀於一旦,心理的打擊可想而知;稍早在拉廊省一名養殖漁場的老闆烏奈,就是看到自己畢生的心血都毀在這次的海嘯中,一時想不開,持槍自盡,也讓原本並不注意心理治療的泰國各界,開始重視對災區民眾的心理復健。
烏奈也許是這次海嘯災難中,因為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自殺的第一人,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人;面對親人生死未明的焦躁,許多人的情緒已經接近崩潰,再加上受到週遭氣氛感染,情緒更不穩定,隨時可能爆發。
不僅僅是災民得面臨沈重的負擔,連前往協助的義工,也都因為受到感染,而出現情緒不穩的跡象;在災區協助治療的心理醫師潘妮就說,許多義工因為看到殘缺不全的屍體,大受打擊,必須接受心理治療。
潘妮指出,一對在災區協助救災的外籍義工,這幾天已經出現了失眠、焦慮、易怒、緊張與反胃等症狀,也就是心理壓力過大的初期癥兆,必須趕緊給予治療,否則這兩名義工可能會心理崩潰。
泰國政府也查覺了心理治療的重要,準備了一億泰銖的經費協助治療,而由衛生署協調組成的醫療團,也特別配備了四名心理治療師,前來普吉協助進行心理治療,希望能紓解災民與義工的心理壓力。
硬體的設施,也許經過三、五年,就能夠重新改建完成,但是人心的受創,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復原,泰南這一條重建之路,恐怕還有層層障礙需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