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2006年前中國發生金融危機機率不高

標籤:

【大紀元1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七日電)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今天表示,中國2004年至2005年經濟成長率可保持8.5%以上,2006年前仍將維持出超局面,預估2005年外匯存底將成長至6550億美元,因此中國2006年前發生金融危機的機率不高。

台灣經濟學會與寶華經濟研究院今天上午合作主辦「兩岸金融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于宗先以「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嗎?」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他表示,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確實有空前發展,國際學術界對中國經濟體也產生「即將崩潰」與「崛起為東亞強大力量」兩種截然不同看法。台灣有學者認為中國泡沬產業可能爆破,呼籲台商撤離,以免血本無歸,但仍不少台商繼續到中國卡位。

于宗先分析,中國金融制度屬於傳統且受政府管制,像這樣的金融制度,曾安全避過東亞金融風暴襲擊,又克服全球不景氣感染,在討論中國近期會不會發生金融危機前,有必要先檢視中國是否具有「化險為夷」的條件。

首先,2004年至2005年,中國經濟成長可保持在8.5% 以上,民間消費支出增長在6.6%以上,固定資本形成保持16%至13%的增長,無論出口或進口,均保持高增長率,預估2006年以前仍會維持出超局面,但出超占GDP比率在下降中,這有助減緩人民幣升值壓力。

其次,據有關資料推估,2004年及2005年中國通貨膨脹率分別為3.9%與2.3%、外人直接投資淨值由2004年的56.3億美元,預估2005年增加至62億美元、外匯存底由2003年的4033億美元增加至2004年的5400億美元,預估2005年再成長至6550億美元。

不過,于宗先認為,未來較不利的因素是必須履行對世界貿易組織 (WTO)開放承諾,中國對外貿易必須大幅度開放,因此2006年後,經濟活動會受到部分不利衝擊,表現可能不及2005年。

于宗先進一步分析,中國政府經濟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方式,能不斷檢討得失,以免「馬失前蹄」,從上述的數字觀察,他認為,對一位身體健康者而言,得病可能性較小,同樣的,對一個高速發展國家,既然可安然度過東亞經濟危機,2006年前發生金融危機的機率應不高,即使不幸發生金融危機,也不會導致全國經濟活動癱瘓。

相關新聞
名律師為法輪功上書 五年第一例
五柳先生:沒有共產黨 才有新中國
《中國農民調查》案庭審紀實
中國城市兒童長高長胖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