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童謠難斷 孩子需要「精神鴉片」嗎?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30日訊】哈爾濱的中小學廣泛流傳著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抄抄抄,考試的絕招」這種灰色童謠,甚至有些童謠還帶有黃色、暴力傾向,但無論如何勸解、禁止,它在兒童中依然有著很好的「市場」,令家長及教育界憂心不已。根據調查發現,現代社會的重壓和不良文化的影響在孩子們心中留下了烙痕,灰色童謠背後是灰色的天空,是他們心中負面情緒的無奈宣洩。

據新華網報導,哈爾濱一小學四年級學生笑笑經常和同學 「分享」痞子童謠,而且言出驚人的說,不會童謠就會被同學看扁,顯得很老土,根本就沒辦法混!長年從事婦聯工作的徐女士表示,痞子童謠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師和家長的一塊心病,帶有色情、暴力色彩的童謠將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她說,這些灰色童謠就像鴉片,嚴重侵蝕著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哈爾濱尚志小學校一位孫老師說,灰色童謠給孩子們的心靈蒙上了不健康的影子,也會影響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暴力和色情童謠就更可怕了,這些「先入為主」的低級歌謠將直接影響他們性格的養成。

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王麗敏認為,痞子童謠的內容格調不高,甚至含有色情和暴力色彩,而成長階段的孩子正是性格養成期,心理處於一種不設防狀態,長期的灌輸帶有暴力、色情的觀念將很容易使孩子養成暴力傾向、衝破心理防線,做出不良舉動。

據調查發現,痞子童謠不僅在哈爾濱廣泛流傳,在北京、安徽等地的中小學校也是「遍地開花」。雖然一些童謠內容並不健康,但內容卻更接近孩子的真實心態,宣洩了心中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是在現實生活中累積起來,卻又無法向家長和老師訴說,他們承受著現代社會的重壓。

哈爾濱一小學胡老師分析,痞子童謠中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敵對和叛逆情緒,主要是因為現有的教育體制讓他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為了應試教育下的升學率對每個學校來說都是最重要的。10歲左右的孩子,每天做作業就要熬到9點多,週末還要參加不同的輔導班,孩子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字就是「累」和「煩」。

「心累」讓孩子們變得消極,他們開始用戲謔的童謠發洩不滿。三年級學生苗苗說,滿腦子都是作業和考試,想找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老師和大人從來都不問我們心裡在想什麼、想做什麼。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理咨詢門診主治醫師張文藝說,灰色童謠是孩子們對成人文化的一種「嫁接」,以戲謔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或以變形的手法反映學校乃至社會上的許多不正常現象。

王麗敏指出,痞子童謠的風行給社會、學校和家庭帶來一種信號:應該及時反思現代社會提供給孩子成長、教育環境存在的諸多不足和壓力。特別是網絡、電視、電影等傳媒傳播的一些不良信息,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得不直面「社會信息氾濫、不健康文化滋生、社會轉型期精神迷失」等成人社會困擾。@(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高虎:我要為黃定宇喊冤 有人借我撞人出名
黃定宇取保候審 導《巨人游戲》拍戲太慢被炒
十三行博物館水筆仔特展展現濕地多樣生態
大陸灰色童謠禁不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