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三十日電)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MIC)統計,2004年Q4台灣大尺寸液晶面板因供過於求而價格滑落,2005年Q1再加上友達和奇美的生產線加入,將優先生產17吋及19吋的液晶監視器,32吋和37吋的電視出貨量也大增,由於價格下跌有利於刺激市場需求。
2004年Q4大尺寸液晶面板產能過剩,雖然適逢下游市場旺季,出貨量約1700多萬片,較去年同期成長約44%,較Q3成長約21%。出貨量明顯攀升,但平均銷售單價較Q3下跌約21%,產值僅達27億4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5%。
在產品應用面上,MIC分析,PC相關應用仍為大宗,因面板價格下滑,使液晶監視器面板佔液晶監視器的成本接近80%到90%,促使液晶監視器價格下滑,顯著刺激市場需求,使得液晶監視器面板出貨量較Q3增加18%;筆記型電腦面板的出貨量也比2004年Q3成長20%。
在各種出貨尺寸方面,2004年Q4液晶監視器面板的出貨尺寸主要集中在15吋、17吋與19吋三種規格,其中15吋的出貨受到17吋價格下跌的排擠,出貨比重持續下滑;目前17吋仍為最大宗,佔出貨比重58%;至於19吋面板價格在2004年Q4迅速滑落,加速市場的接受度,使得19吋面板出貨比重攀升到14%。
在液晶電視用面板方面,由於面板效能提升、價格下滑,2004年Q4台灣液晶電視用面板季出貨量明顯增加,季成長率高達74%,而佔整體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貨量比重亦由Q3的7%增加至10%。而連著Q2、Q3液晶電視面板價格下滑,拉近了液晶電視與傳統映像管電視的價差,激發Q4市場需求,台灣液晶電視訂單量開始成長。
在液晶電視出貨量方面,2004年Q4較Q3成長四成,達57萬餘台,液晶電視報價也跟著快速滑落,Q3平均出貨價格跌破600美元,液晶電視產值下滑到2億多美元;Q4儘管報價仍然下滑,但因26吋以上的液晶電視出貨量大幅成長,產業平均出貨價格僅小幅滑落約20美元,帶動整體產值突破3億美元。
展望2005年Q1,除原有生產線外,友達6代線與奇美5.5代線陸續投入量產,而下游需求並無特別成長的狀況下,預估面板供過於求的壓力依然不減。新生產線將優先生產17吋和19吋監視器面板,以及32吋和37吋液晶電視面板,若下游需求未明顯成長,或觀望氣氛濃厚時,預料有利於接國際單,但可能會影響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