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 中國降溫 經濟反而更熱

標籤:

【大紀元1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鄭琪芳╱特譯)中國官方上週二公布去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9.5%,各界紛紛質疑中國經濟未如預期降溫,最新1期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就發表1篇專文「A reheated economy(重新加熱的經濟 )」,質疑中國經濟不僅未降溫,反而加熱,「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無疑的是投資過度,投資占GDP(國內生產毛額 )比率高達40至45%,沒有1個經濟體可以承受。

「經濟學人」指出,1月25日,中國官方承認經濟未如預期降溫,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達9.5%,在任何其他國家,這樣的經濟成長率是值得慶祝的,但在中國卻不然,分析師及投資者反而試著說服自己:「這不是1個壞消息。」

過去1年,經濟學家一直擔心中國經濟過熱,希望中國經濟可以軟著陸,去年春天,當中國銀行無限制地貸款、投資盲目地擴張及價格快速上揚時,經濟學家的憂慮達到最高點,中國官方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去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宣布,將採取「強有力的手段」讓經濟降溫。

「經濟學人」表示,中國官方限制鋼鐵、水泥、鋁業等產業的投資,拒絕再釋出土地提供開發,並表示如果通貨膨脹仍然無法控制,將會採取價格控制的手段,去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即宣佈調高利率0.27個百分點,這是9年來中國第1次升息。

去年冬天,中國似乎有相當高的機會可以達成經濟軟著陸的目標,不僅通貨膨脹率下滑、投資降溫、生產也減緩,因此,多數經濟學家期待1月25日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可以顯示中國經濟確實已降溫,但事與願違,中國的經濟反而加速成長。

「經濟學人」表示,中國自1978年開始採取市場經濟以來,平均經濟成長率是9.4%,以此來看,去年經濟成長率9.5%,並不算是不尋常,但是,除了經濟成長速度之外,經濟學家也對中國經濟發展是否平衡相當焦慮,中國經濟也許成長過快,也許沒有,但無疑的是投資過度。

去年第1季,中國對於固定資產、房地產及公共建設的投資金額,大幅成長43%,2003年,投資總額占GDP比率更高達42%,去年可能也是維持相當的水準,沒有1個經濟體可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投資比率,中國的投資必須急速減少。

「經濟學人」指出,如果投資者是用自己的資金投資,中國那些過剩的水泥廠、鋼鐵廠及汽車工廠等,可能不會被興建,但這些不顧後果的投資,是來自於國營銀行的貸款。中國家庭儲蓄率仍高達45%,這些存款的3分之2放在中國4大國營銀行,而這些國營銀行又將其中的3分之2貸放給國營企業。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國營銀行放款時幾乎是不評估風險及回收,銀行的不良債權可能高達40至50%。

倫敦朗伯德研究機構(Lombard Street Research )的經濟專家Diana Choyleva就表示:「中國銀行的放款比較像是政府對國營企業的補助,如果這些補助金也列入預算,則中國的預算赤字將會膨脹至GDP的18%。」

Choyleva並表示,即使中國可以承擔35%的投資率,但要如何將投資率由目前的40至45%,降至35%?況且,這樣巨幅的投資緊縮並不算是軟著陸,如果投資減緩,中國整體經濟將會重挫,因此,她預測:「中國將無法避免所有開發中國家必經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大繁榮後的不景氣』的投資循環。」

「經濟學人」表示,那些希望中國經濟能夠軟著陸的人,也同意中國的投資必須減緩下來,而且,他們也從今年1月25日公布的數據中,找到一些較令人安慰的數字,像是去年12月中國固定投資成長21.3%,是近7個月來最低;12月的出口值成長至638億美元;農村收入因豐收而成長6.8%;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7.7%等。

不過,「經濟學人」指出,自1978至今,中國當局讓幾千家的私人企業陸續成立,由於外資投入,這些企業從小型的公司,發展成大型的製造業,從1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仍然是茂盛地成長,只是,部分人士擔心,這樣成長過快的結果,最後可能讓中國的經濟變成「枯木」。

相關新聞
再聽一次曠野的聲音
什麼是酷(COOL)? 東西方定義有差異
日本考慮於2008年停止提供中國ODA日圓貸款
澳元本周震盪上漲 創六周內新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