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6日訊】(BBC中文网記者蘇平)1/8W+(D-d) 3/8XTQ MxNA? 如此复雜的公式,愛因斯坦在世,不知是否會為自己的相對論而汗顏?
1月24日,卡迪夫大學的一位”專家”利用上述公式計算出,這是今年最悲哀、最慘淡的一天。
詳情不在本文討論之內。有趣的是,BBC新聞网在發布這條消息時,提醒大家,”臥床一天”是最佳選擇。
頗有點中國黃歷警告各位”諸事不宜”之味道。因此,我順從地請了一天假,在家休息。 躺在床上,有大把的時間苦思冥想。如此科學研究,不知意義何在?警告大家千万別想不開?
事實上,熱衷于給公眾提醒的豈止卡迪夫的這一位科學家呢。
信息爆炸
手机損傷儿童大腦;手机保護儿童安全;
牛奶膽固醇含量過高;不喝牛奶,不能保證鈣的攝入量;
吃紅肉,脂肪太多;不吃肉,容易貧血;
疊被子,講究衛生;不疊被子,抑制虫;
碳水化合物好;碳水化合物不好;
抽大麻,犯罪;少抽點,問題也不大;
穿高跟鞋,改善婦女姿態、增加自信心;穿高跟鞋,破坏骨骼結构、穿久了腳疼。
媽媽自己帶孩子,有利于孩子健康、家庭穩定;媽媽辭工,危害女權,不利于婦女實現自我价值;
送孩子上幼儿園,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送孩子上幼儿園,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吃飯,麻煩;不吃飯,餓死……
當然,最后一條,純屬玩笑。但事實是,當今英國,從政府到專家,叢慈善机构到獨立組織,從厂家到商家,從媒體到廣告,都特別熱衷于給公眾發警告、提建議。結果正如上面舉的例子一樣,威脅、警告、建議、提醒方方面面、多如牛毛。
其中有一部分,根本就是毫無必要,有一定生活常識的人完全可以自己決定。更嚴重的是,有些建議互相矛盾,讓人無所适從。
言听計從的話,生活的選擇所剩無几,置之不理,又有可能錯過重要的指南。信息爆炸了,選擇太多,反倒成了負擔。
負擔給人壓力,壓力讓我緊張,緊張帶來頭痛。欲吃止痛片,打開藥盒,說明書上赫然注明,該止痛片的副作用之一是”頭痛”。
借東風
又一個警告!
警鐘長鳴,無所适從。厂家卻有了賺錢的新契机。
比如說,最新一起的健康警告,來自英國全國無線電學保護局。兩個星期前,該組織的負責人斯圖爾特爵士說,九歲以下的儿童不應使用移動電話。因為,儿童的頭骨還未發育完全,移動電話的輻射波可以”滲透進入大腦”。
但是,他在最后又說,沒有”絕對肯定的證据”證明移動電話确實有損健康,給不給孩子買手机,父母應自行決定。
移動電話經營者聯合會的總裁在听了斯圖爾特的報告之后說,儿童攜帶移動電話有很多好處,最大的一條就是保護安全。
這樣一來,父母需要自己在移動電話”傷害大腦”(有多少普通的父母完全理解個中的科學道理呢)和”保護安全”之間權衡選擇。
听起來夠嚇人的!
五年前,斯圖爾特爵士也曾發過手机有害健康的警告。當時他建議說,免提裝置可以減少輻射50%!
一時間,形形色色的免提裝置紛紛問世。走在街上,時常可以見到有人看似自言自語,好像喝多了或是腦子已經有了毛病,其實是在免提對話。
生產免提的厂家借斯圖爾特的東風,發了一筆小財。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人們對健康威脅的淡忘,除了開車時還有人”免提”之外,平常,還是提著手机對話的人多。
斯圖爾特最新一起警告一出,据說已經有人看到了油水。如果儿童攜帶手机,只為緊急情況下打電話,厂家應該特別為儿童生產一种方便發送短信、玩游戲、听音樂的手机;不把電話舉到耳朵邊上,輻射豈不是不能傷害大腦?
儿童都有了手机,營銷公司不是也可以借短信將廣告直接發到孩子手中嗎?
牛奶?
健康飲食是另外一個”警鐘長鳴”的領域。這個領域中,自相矛盾的提醒更常見。
比如說,英國人飲食結构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奶制品。人們普遍認為,牛奶和奶酪中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高,應該不吃或者少吃。
但是,前不久讀報紙看到,英國的奶制品開發委員會正准備大力反擊,投資數百万英鎊,大力宣傳奶制品的好處。奶制品開發委員會說,他們調查發現,目前英國74%的少女避免吃奶制品,這是因為”缺乏認識”和”誤解”。
但是,指責別人誤解的廣告本身也不容易理解。打開冰箱,拿出一塊最普通的奶酪chddar,脂肪含量34%。多高才算高呢?
奶制品開發委員會的廣告攻勢意在警告女性,奶制品吃得太少,鈣的攝入量不夠,將來有患骨質疏松的危險。但是,人們完全可以從中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奶制品委員會不是一個獨立的机构,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推銷奶制品。
听其所听
凡事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常發警告,也是逃避責任的一個”有效”途徑。因為,出了事的時候,負責的一方可以說,我早就告訴你了。
當然,我并不是說警告無用。如果從最開始就有人警告抽煙危害健康的話,可能早已經有成千上万的人避免了死于肺癌的厄運。
問題是,在面對如山的提醒和建議時,人們最普遍的反應是”听其所听”。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自己喜歡、最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建議,人們才最有可能听得進去,只有那些和自己的選擇沒有矛盾的警告,人們才最有可能接受。
如果健康和安全警告繼續像現在這樣排山倒海地沖擊公眾的話,人們可能會更加怀疑一切,因此,也就更傾向于听體所听、不听其所不欲听。
這樣一來,那些真正重要的警告和提醒,反而更難取得應有的效果。
收回思緒,”諸事不宜”的一天也就結束了。
(2005年1月25日)(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