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馮靜編譯) 《商業周刊》評論家羅伯特(Dexter Roberts)在1月24日的評論中指出,趙紫陽在創造89年以來的中國經濟奇跡中起著關鍵作用,中共不敢為趙安排一個國葬, 一個可能會使哀悼者變成抗議者的事變。
當趙紫陽1月17日在北京去世之後,中國官方新聞僅4行字的公告:趙紫陽治療無效,因呼吸和心血管疾病而去世,享年85歲。這個公告既沒有說明趙曾經是一個中國總理和中共總書記,也沒有提及曾經帶給趙的悲哀事件: 他對1989 年天安門廣場學生示威者的支持。
中共的恐懼在於趙紫陽的死亡將重新引發天安門事件的爭論,以及鼓勵持異議者在趙的名譽下一致努力產生更民主的中國。
為了壓制任何潛在的不滿, 北京已經在天安門廣場,趙紫陽在1989年公開露面與抗議者(他們中的數百或數千被屠殺之前的幾天)含淚聚會的地點,加強了警衛。並且似乎不可能允許為趙安排一個國葬, 一個促使哀悼者變成抗議者的可能發生的事變。
“哀悼趙紫陽先生是為了保衛人權”,趙的前助手鮑彤在自由亞洲電臺提供的贊詞中寫道,“哀悼是為了追求民主和法規。”
如果趙的死亡沒有引發重大抗議, 部分原因在於許多中國人太忙於工作, 消費和積累財富。1989 年以來中國人平均收入翻了五番,這使得目前多數中國人甘於沉默。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趙紫陽在創造經濟奇跡中起著關鍵作用,通過趙在位的幾十年,包括作為廣東省和四川省黨書記的緊縮節省,他激發了中國的改革,使得中國從一個緊鎖封閉控制下的窮國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國家。他致力於改革,允許農民自由的在自己的田野耕種,和在私人市場上賣糧食。在80年代,趙是經濟特區(首先吸引國外投資)的一個關鍵支持者。
正當許多都市中國人得意洋洋時, 而遠離萌發1989 年運動的校園,另一支強大的力量正在驅動著改革橫跨這個遼闊的國土。 這個國家的8億農民和民工正在失去對苛刻繁重的地方稅,和腐敗的鄉鎮地方官員的耐心。中國的經濟每年增長將近10%已經為時15 年了, 但今天的農民收入仍少於城市居民所得的三分之一,並且高質量的醫療保健和教育越來越隻為都市精華們享用。
根據一些統計, 去年有30萬對這類問題的抗議。像這些抗議所產生的壓力,也許最終証明將比一個傑出人的死亡更有效的改變中國一黨制狀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