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7日訊】日前,100多件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珍品已運抵上海檔案館外灘新館四樓展廳,等待正式亮相。其中有些檔案文獻遺產珍品內藏鮮為人知的秘聞軼事。
據上海文匯報報導,歷史上各朝為了典籍、檔案的保存採取過不同辦法,「石室金匱」即是其中之一。最早的「石室金匱」建於明朝嘉靖十三年,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宮殿建築,座坐落在1.42米高石台上,恆溫恆濕,極利保存文檔。此次展出的「金匱」,是清代嘉慶年間製造的。「金匱」用樟木製成,外包銅皮,雕龍刻鳳,鎏金為飾,主要存放皇帝的實錄、聖訓等重要檔案。
中國民間野史盛傳雍正為奪取帝位,暗中將康熙傳位遺詔中「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因此在眾多檔案展品中,康熙的傳位遺詔最令人感興趣。此次展出的康熙傳位遺詔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遺詔清清楚楚寫的是:「皇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一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檔案證明了雍正的清白。
此次展品中有一件輿圖──《揚州行宮名盛全圖》頗具特色。該件輿圖中所繪的是當年揚州府為迎接乾隆皇帝下江南南巡所修建的園林全景圖以及地方官員迎駕路線,圖中繪有揚州25位鹽商為迎駕皇帝南巡,捐資修建的數千間樓廊亭台。歷史上揚州平山堂一帶不產梅花,但圖中處處點綴著梅花。原來是大鹽商們為了討好皇帝,捐資從外地移植過來的,以供皇帝欣賞。此圖由乾隆時期宮廷畫師繪製的,並經乾隆御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東巴文化是人類文化史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包含了宗教、哲學、歷史、民俗等多種學科的內容,形成時間比甲骨文還早,被學界譽為「活著的象形文字」。此次展覽中展出的幾件納西族東巴文古籍檔案,是雲南納西族原始宗教祭祀時用於東巴教各種儀式上的宗教典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圖畫像形文字。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