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沃爾什台北報導) *未成博士,因挫得福* 張忠謀五十年代中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如果他那個時候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他就很可能不會有機會創辦這家在全球佔主導地位的電腦芯片代工公司了。
*服務德州儀器25年*
張忠謀在1998年的中文自傳中寫到,他拿不到博士學位,就沒有臉面去面對家人。所以,張忠謀就留在了美國,先後在幾家半導體公司工作,其中之一是德州儀器公司。他在那兒一幹就是25年,最後幹到資深副總裁的位子。
後來在1985年,台灣政府要張忠謀回來擔任一個非盈利性的技術研究所的負責人。兩年後,張忠謀離開了研究所,創建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
*在美經驗作用大*
張忠謀關於創辦公司的設想受到他的美國經歷的影響很大。信息技術和通訊研究公司“國際數據公司”的研究項目經理貝蒂林解釋說,張忠謀的美國經歷對他在台灣創辦晶圓代工模式獲得成功具有關鍵的作用。
貝蒂林:“在管理方面,他的確具有相當的經驗,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在管理層面,他把他在西方獲得的經驗帶了回去。這對他建立一整套的經營模式確實發揮了作用。這套模式並不只是模仿企業家創立新公司,而是從真正的基礎設施開始。”
*世界電腦芯片四成多產自台積電*
張忠謀在晶圓代工模式的創建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這個模式就是為電腦芯片公司生產電腦的核心部件 — 集成電路芯片。 建晶元廠需要巨大的投資,動輒數十億美元,既使是很大的電子元件公司和電腦製造公司對建晶圓廠也常常望而卻步。因為晶元廠必須跟所謂的無廠(FABLESS)半導體公司保持密切關係,為其代工製作電腦芯片。也就是說,無廠半導體公司從事電腦芯片的設計和銷售,晶元廠承攬芯片的加工製作。
電子行業媒體《電子工程時報》的台灣和中國組組長麥克﹒克蘭德尼說,全世界的電腦芯片中百分之40到百分之45是由台積電生產的。電腦芯片的加工生產雖然只佔半導體行業全部收入的很小一部份,不過,這一個部份在迅速增長。
克蘭德尼說:“正像張忠謀不斷講的那樣,我認為很多人都同意,代工行業的增長速度將會持續超過一般半導體行業的增長速度。所以,我們大體可以預測,到2010年,代工行業在整個半導體行業中所佔的比例能夠從現在的百分之15增加到百分之30。”
*在中國投資設廠*
電腦芯片代工行業可望迅速發展的一個地方就是中國大陸,中國國內對電腦的巨大需求是快速發展的推動力。
當然,台灣政府對允許台灣公司向大陸開放晶圓代工行業和其它一些行業是非常謹慎的。主要的原因是中國還沒有放棄對台動武。如果台灣追求獨立,中國就會動用武力。如果向大陸開放,台北擔心台灣就會失去主要的投資。
盡管如此,台灣公司還是不斷要求在大陸建廠,這種壓力迫使政府最近批准台積電在上海建廠。
《電子工程時報》的克蘭德尼說,張忠謀顯然看到了中國是長期投資的地方。“張忠謀最近表示,台積電計劃在中國建廠。他認為,這個廠在四、五年之內不會有很大的競爭力。他說這個話的意思是,台灣人在台灣建立了高效的規模經濟,這個優勢不是短時間就會被打敗的。而在中國建立的新廠就難以有這樣的優勢。”
克蘭德尼表示,台積電還有另外一個理由要進入中國,這就是要確保中國市場不被台積電的競爭對手捷足先登,控制那裡的電腦芯片製造。
*台積電預計保持領先*
既使沒有中國,台積電也依然可能在可預見的將來保持它在晶圓代工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73歲的張忠謀是台灣最成功的企業家和發明家。這裡還要告訴大家,張忠謀在從美國回到台灣之前,依靠德州儀器公司提供的獎學金,在1964年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的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