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于止戈編譯)據美聯社來自紐約的消息,調查小組的報告中說哥倫比亞廣撥公司(CBS)在報導布什總統曾經逃避國民兵義務時,顯然沒有遵守自己「正確與公平」的標準。
但是一個新聞機構如何確定自己的報導正確無誤?在同業搶新聞的競爭壓力下一家報社或宣傳機構又該如何權衡正確報導的社會責任?雖然大家都同意新聞應該要「真」,但實際上新聞機構彼此間處理方法還是有差異。
坡特協會(Poynter Institute)目前致力於改進新聞工業,其中道德團體領袖 Kelly McBride說:「報業中還是有一些普遍可以接受的基本原則,但每家新聞編輯針對特定事件發表看法還是有不同的標準。」她舉例說,假如一個名稱不尋常的新聞來源被引用,報社可能要求兩份印有正確名稱的文件加以確認,另一家報社可能要求記者向消息來源求證,再有就是從剪報裡查核這個名字。
新聞機構的文化與政策(有時候是內部部門)也會決定工作的結果。「我們可能找不到任何的道德規範要求一名記者在報導全程中應該要時時確認情節是否屬實。相反的,只不過是用『大家都會盡其所能』的假設來保障事件的真實性。」
媒體有透明化的趨勢,意味著媒體越來越喜歡解釋消息來源之所以提供訊息的原因,或者是在截稿時明確的表示記者知道或不知道事實。《費城問訊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前任主編Gene Foreman表示,「我認為第一條準則應該是我們不可以刊載任何未經核實的消息;時間緊迫當然可以是新聞不完整、但不能是不正確的原因。」
目前擔任賓州州立大學新聞學教授的Foreman提醒說即使你在比較沈靜的時刻想這條新聞需要更多的查核,但是還是會有為出稿而便宜行事的壓力。他補充說第一線採訪的記者在他們的假設看起來即將成為事實的時候容易變得興奮,急著把消息登出來,就算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新聞團隊裡經驗豐富、能力高強的老手還是會做出「越戰時美軍對叛逃者使用神經毒氣」這種讓人臉上無光的新聞。所以質疑記者、緩和記者熱情的工作經常掉到編輯的頭上。Foreman表示他們必須把腳放在火堆裡,在CBS倒沒這樣做。
McBride同意,她說,「我們已經從盲目相信記者的時代走入現代的時間點上,現在我想經營者正在訓練一個負責監控考評記者跟攝影師的制度。」
自1973年開始,在北卡羅萊納州大(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任教的《奈特-裏德報》(The Knight-Ridder Newspapers)前任國家特派員Philip Meyer便開始推動記者使用科學方法,這表示除了新聞以外還必須說明你如何得知這項消息,他說在現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編輯堅持在使用匿名消息來源的資料前,要先知道他們的身份,這也代表要像科學家質疑自己假設般的質疑自己人的新聞,對Meyer所認為的那群「非常希望自己新聞是真的!」的記者來說,真的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這樣的做法也意謂著要把所有的訊息攤開,讓其他人可以嘗試歸納出相同的結論。只有少數記者在收集Meyer大學裡的新聞時遵守了Meyer的慣例,所以其他人可以質疑他們。Meyer說:「這件事給我的教訓比其他任何事都多。」Meyer相信網絡讓新聞業更可能遭到質疑,同樣的,書報、廣播也可能更正確。他寧可相信CBS的醜聞是個例外,而不是通則。
Dick Thornburgh與Louis D. Boccardi兩位寫道,「在CBS裡,不論是撰寫報導的作者,還是員工都希望他們關於布什在國民警衛隊服役的報導是真的,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希望這節報導是真的。但是新聞業與其領域一樣,光是希望並不夠。」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