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3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報導) 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作出了2005年再次讓航天飛機飛往國際空間站的重大決定。航空航天局自從哥倫比亞號墜毀的悲劇發生後,出於安全考慮再也沒把航天飛機送上太空。
*改善燃料箱*
如今航空航天局說,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對航天飛機的外袋料箱所作的安全改進,因為這正是造成哥倫比亞號失事的根源。
改進外袋料箱是加強航天飛機安全設施的重點,是航空航天局允許航天飛機再次升空的先決條件。
哥倫比亞號墜毀後,一組獨立的航天專家調查了事故原因,發現哥倫比亞號升空時燃料箱上一塊不到一公斤重的硬性泡沫絕緣材料脫落,在航天飛機的機翼上撞了一個洞 。而航天飛機在重返大氣層時經受的強大摩擦力所形成的超高溫氣體穿透這個洞孔導致這架航天飛機燃燒墜毀。
*新絕緣系統*
這場災難奪去了七位宇航員的生命,怎麼不讓人痛心呢?宇航局痛定思痛,認真研究如何改進燃料箱絕緣材料的安全性能。現在已經在事故後組裝的第一個外袋料箱上應用了這種重新設制的絕緣系統。
航空航天局燃料箱項目主任桑迪﹒科爾曼說,新組裝的外袋料箱即將用駁船從路易斯安那州的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宇航系統公司運到在佛羅裡達州大西洋海岸上的航天飛機發射場地。
我們聽科爾曼為我們介紹這個新燃料箱:“我們在運送這個燃料箱時能感受到勝利的喜悅。運送這個燃料箱是在安全重返航天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這個燃料箱在航空航天局製造的所有燃料箱中將是最安全、最可靠的一個。”
*老絕緣材料多次脫落終成大禍*
我們知道航天飛機的外袋料箱大半由絕緣材料覆蓋,以便防止箱內超低溫的氫和氧的燃料導致燃料箱外殼結冰,因為如果結冰,那麼在航天飛機發射升空時可能導致燃料箱外殼碎裂,而危及航天飛機。所以需要絕緣材料的覆蓋保護。
但是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沒想到絕緣材料本身卻反而造成這樣的問題,實際上對哥倫比亞號事件調查之後斷定:自從1981年發射第一架航天飛機以來,航天飛機上外袋料箱上的絕緣硬性泡沫材料曾經多次脫落。最後一次的脫落讓我們付出了慘重代價。
*三管齊下*
為了解決絕緣材料脫落問題,航空航天局和洛克希德﹒馬丁宇航系統公司的工程師在絕緣材料容易脫落部位如今不再覆蓋絕緣材料,卻在關鍵部位安裝加熱器,以避免結冰或冰霜積聚,而且應用新的工藝過程把泡沫材料附著在仍然需要覆蓋的部位。另外還在燃料箱上裝上相機,在航天飛機升空時監視外殼情況。還有即便泡沫仍然脫落,脫落的碎片輕於十三克,不會有近一公斤的份量。
*保證慘劇不重演*
那麼這樣做是不是萬無一失了呢?科爾曼說:“雖然我們永遠不能絕對排除泡沫材料從燃料箱脫落的可能性,但是航空航天局和洛克希德﹒馬丁宇航系統公司通過已經完成的大量試驗和評估程序,取得了信心,我們擔保象造成哥倫比亞號墜毀的那種情況不會重演了。”
燃料箱的改進是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人員命令航空航天局在再次發射航天飛機前務必做到的十五項改進措施之一。航空航天局希望在五、六月前進行改變後的安全性能測試使命。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