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1日訊】(據中華网1月11日報道)《漢武大帝》這几天成為全國觀眾的收看重點﹐該劇開播一周多,收視率節節上升,直逼當年的《雍正王朝》。收看的人多,指責聲也大,一批觀看了該劇的歷史學家紛紛發言,指出該劇中有不少“硬傷”。記者昨日采訪了該劇導演胡玫,就歷史學家們、觀眾們的一些意見,胡玫一一作答。
關于結构 漢景帝給漢武帝熱身
記者(下稱“記”):應該說我是《漢武大帝》比較忠實的一個觀眾,這一周以來,到點就會看這部電視劇。但看到現在也16集了,我覺得有一個問題,總共 58集的戲,到現在為止,還是在說漢景帝,陳寶國老師還沒出場,也就是說,漢武帝一生雄才大略,統治50多年,發生了那么多事,可能寶國老師的戲也只有 30多集,這樣的結构安排合适嗎?前面的筆墨是不是太多了?
胡玫(下稱“胡”):首先我們要說,這不是一個20集的戲,它原來有 60多集,焦晃演的景帝到17集病死,武帝接位,景帝對漢武帝的崛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歷史是有延續性的,我們現代許多觀眾可能一點都不了解那時候的背景情況,不清楚漢代人的政治結构,我們覺得,進入漢代戲的時候,必須有這樣一個熱身。你必須先知道了七王之王,知道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才能理解為什么漢武帝會有那樣的性格,做出那些事情。這樣的結构安排是必需的。
記:我注意到該劇在几個地方有一些問題,比如有些情節沒交代清楚,前一集里看到七國起兵的形勢還很危急,下一集,問題突然一下子全解決了。還有栗妃娘娘,前面還備受皇帝寵愛,怎么皇帝說翻臉就翻臉,沒什么緣由就關起了她,還廢了太子,這些地方感覺都不是特別清楚。
胡:這其實是《漢》劇真正的遺憾所在,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審片造成的技術性刪節,使得情節不連貫。我們原來有60多集,刪到了58集。還有一些是拍攝時因為受非典影響,一些演員不能到位。在《漢》劇還有一些禮儀服色著裝也不准确,人物形象不統一,這都是受當時拍攝條件的影響。
關于表演 京片子未必不如陝西話
記:從現在來看,劇中有几個人的表演應該是讓人比較容易有爭議的,想讓您評价一下,首先是焦晃,他的表演很現代化,生活化,一些觀眾覺得他說一口京片子,大白話,不像古人說話。你覺得怎樣?
胡:這也是這兩天爭論比較多的。關于焦晃的大白話,我覺得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不講京片子(普通話),難道必須要演員講漢代的西安(長安)話或陝西話,才叫真實?非要演員講一口繞嘴、酸溜溜的秦漢文言,那還不把觀眾看跑了?在歷史劇中主要使用白話和口語,适當使用有生命力的典故成語,這是我在《雍正王朝》和本劇中的有意嘗試。如果像一些歷史劇那樣使用不規范文言,就難以使觀眾走近古代歷史而受到感染。
記:台灣演員張世是這批演員中比較特殊的一個,据我了解,几乎每個人第一次听到他說話,都會覺得有些別扭,他的台灣式普通話在現代戲中還好一點,在古裝戲中就明顯的格格不入。當時為什么沒有考慮這一點呢?
胡:我們考慮過這一點。怎么說呢。當時張世扮演的田玢這個角色,我們找來了內地的配音給他全部配過一遍,可是后來發現張世的表演是非常獨特的,他的聲音配合他的表演有种不可替代的個性,后來我們又仔細地考慮了一下,田玢出自民間,早年在鄉下,他和他姐姐王皇后又是异父的姐弟,他為什么就不可能說這樣口音的話呢?這是有合理性的。所以我們又特意將張世從台灣請來,重新給田玢配音。
記:著名歌唱家蘇小明,我們了解她是唱《軍港之夜》的,可是這部戲中,她扮演了長公主,這個角色戲份非常重,從前几集看來,她的表演還是顯得拘謹生澀了一點,不知道您是怎么選中她的?對她表演如何評价?
胡:小明和我們是很好的朋友,以前一起聊天的時候,她對一些影視劇的評价我感覺非常到位,后來拍這部戲的時候,她說想演個角色。我知道她也演過一些影視劇,所以就決定讓她試個造型看看,結果出來很奇怪,她的造型非常特別,而且她的臉長,和焦晃演的景帝還真有几分相似,而且她的性格、气質和長公主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決定她演長公主。應該說,小明演的時候,真為她捏了一把汗,我跟她說明了,不管關系怎樣,一場戲三回過不了,我們就得換人。小明自己也非常努力,看那個時代的一些資料,和我交流,向焦晃、宋曉英、張世等所有的演員請教,拜他們為師,有一段時間,她著急得睡不著覺,頭發都掉了。你看了這個戲就會發現,她開始有些生澀,到后面表演越來越松弛。
關于服裝 漢朝婦女為何“哈日”
記者:《漢》劇還有一個問題,化裝非常奇怪,感覺有點像日本和韓國歷史劇中的婦女裝扮?
胡:這個問題我們的歷史顧問求實先生可以回答。
求實先生:應當說,漢文化是原型,日本和服本來就是仿漢唐裝,韓人古代服裝也模仿宋明服裝。服飾相似不足為怪。比如說現代日本人的木屐,在漢晉時代是江南人普遍的裝束。
胡:可能有影響的電視劇,求全的批評也更厲害些。我們會把這种批評也看做是一种激勵。但是歷史片畢竟不是歷史專題片,不可能嚴謹到与歷史絲絲入扣的程度。總會有一些遺憾。
關于硬傷
司馬遷也可以有胡子
問:司馬遷是受過宮刑后,在電視劇中出現的,為什么還有胡子?
胡:胡子是男人的第二性征。受宮刑后,第二性征消退,這是常識。但就司馬遷受刑后,要不要改變他的形象,我們曾反复与有關專家討論。專家認為:古代宮刑具體施行有多种情況。有些人施刑后,如“去勢未盡”,則第二性征會有殘存,特別是成年以后的人。這方面,歷史著作中也是有記載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考慮劇情和演員形象的需要。扮演司馬遷的是一位二十几歲的年輕演員,本身戲并不多。如果几場戲后,又給他剃掉胡子,改變外形,結果會使觀眾認不清楚。司馬遷這個人物的造型也受到損失,不如目前的造型更具有滄桑之感。經過反复斟酌,我們還是保留了司馬遷的胡子。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當然是大帝
問:有觀眾現在質疑“大帝”和“帝國”的稱呼,說漢武帝就是漢武帝,沒听過什么“大帝”的說法。
求實先生:西方稱偉大的皇帝為“大帝”,有愷撒大帝,有奧古斯都大帝,中國為什么不可以對自己的偉大皇帝稱“大帝”?編劇稱漢武帝為“漢武大帝”非常恰當。所謂“大帝”,就是大皇帝或“偉大帝王”的縮略語。只要承認古代中國如同西方一樣也有自己民族的偉大帝王,那么稱之為“大帝”又有什么不妥呢?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當然是大帝。從學術角度說,古代皇帝的謚號有“高祖”、“太宗”之稱。高祖即創業始祖。“太宗”呢,“太”是“大”之意,“宗”是尊主和帝祖的意思。那么所謂“太宗”,其實也就是“大帝”的同義語。三國時孫權,帝號就是吳“大帝”,可見“大帝”之稱古已有之。
“大”讀作“代”很准确
問:還有人指出,《漢》劇中有的演員台詞讀音不准确。如“大夫”、“大王”的“大”讀為“代”。
胡:“大王”、“大夫”讀“代”還是“大”,在拍攝中就有爭論。有專家認為,大之古音讀代,今人稱醫生為“大(代)夫”,就是從古音來的。但有許多讀法難以完全從古音,否則會很別扭。有些字的讀法專家間也有分歧。比如后面劇中出現“月氏”,讀為“月”還是“肉”,就有分歧。我們依照《辭海》讀為“月”。
■評論
与歷史學家共存共榮
前一陣真煩透了“歷史學家”,瞎胡鬧什么,一部歷史劇還沒開播,就有一排歷史學專家們跳出來,這邊揪尾巴,那邊扯辮子,不把這戲弄得播不出來誓不罷休。上來就是什么“歷史正劇請勿戲說”,好了,現在全是戲說戲,誰還敢輕易拍個正劇。當時我心里那個討厭:戲不拍了,您沒事干也就罷了,讓我們觀眾看什么去啊?張藝謀《英雄》《十面埋伏》讓我改變了看法:有些人,你不把問題揪出來,他就能沒完沒了的洋洋自得。有時候專業的挑剔,是對付他們最直接的武器。
《漢武大帝》播出了,我應該算是它比較忠實的觀眾,除了頭几集,后面基本沒落什么。我個人對這部戲的評价,它應該是這兩年來最好的一部古裝歷史正劇。播的好肯定有爭議,果不其然,這兩天司馬遷的胡子成了焦點。我覺得這些細節可以指出,但無須太責備。真要較勁地說,岳不群揮刀自宮后還會粘上假胡子,人家司馬遷就不可能要個面子嗎?
《漢武大帝》已經全力按照正史走,咱觀眾沒工夫看書,看看這歷史劇,娛樂間隙也了解些歷史。歷史劇有錯誤,您歷史學家挑出來,咱觀眾看電視劇了解大背景,再看看媒體報道改正小錯誤,歷史正劇和歷史學家共存共榮,咱觀眾也娛樂學習兩不誤,這格局挺好嘛。
凡事有個度,歷史正劇別拍得漏洞百出,歷史學家您也別“赶盡殺絕”。還是那句話,娛樂為人民嘛。
(北京娛樂信報 作者:任嫣)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