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8日電)B型肝炎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國家衛生研究院與成大醫學院研究證實,當慢性 B肝病人的血液或肝臟中,出現某種病毒突變時,未來十年有百分之五十六的機率變成肝癌,是其他 B肝病人的二點七到三點五倍。
國家衛生院臨床研究組組主任蘇益仁表示,過去幾年發現慢性B型肝炎的「毛玻璃肝細胞(GGH)」擠在一起,看起來一坨一坨的,原因是 B型肝炎病毒表面蛋白(pre-2)發生突變,引起肝細胞出現癌前病變。
其中, B肝病毒的表面蛋白pre-S1、pre-S2的基因落失,與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在B 肝病毒感染後期,毛玻璃肝細胞裡面可發現帶有pre-S2突變的 B肝病毒大量出現,而且成為成群的結節。
蘇益仁解釋,在動物試驗中發現,表面蛋白基因突變後的 B肝病毒,會躲過人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而且會造成肝細胞 DNA損傷及染色體的不穩定,以致肝細胞不正常增生,進而產生癌前病變。
研究小組並以一百七十五位單純 B肝帶原者與二十五位B肝合併pre-S突變的患者長期追蹤,發現後者在十年內罹患肝癌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五十六,年紀愈大的 B肝帶原者,愈高比例合併pre-S 突變,這與肝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相吻合。
蘇益仁說,B肝合併pre-S突變的人,發生肝癌的基率,是單純B肝帶原但病毒e抗原陽性(病毒處於活躍期 )患者的二點七倍,是單純B肝帶原但病毒e抗原陰性( 病毒不活躍期)患者的三點四八倍。
這些研究成果已發布在四份國際期刊上,研究小組正進一步釐清pre-S 在肝細胞不正常增生所扮演的角色,希望做為 B肝帶原者是否變成肝癌的預測指標,進一步篩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