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6日訊】 (自由時報特派記者林育立/蘇黎世報導攝影 ) 歐洲每個樂季可以排出十多部歌劇和舞蹈新製作的歌劇院,少說也有二十多家。不過週末晚在湖光山色的蘇黎世湖畔登台的林懷民作品《火因》,卻引起特別矚目:三十年來幾乎只在自己專屬的雲門舞集創作,這位歐洲舞蹈界最熟悉的東方編舞家林懷民,終於開始第一次與歐洲職業芭蕾舞團合作演出,而且選上了素質一流、活躍在世界各大舞台的蘇黎世芭蕾。今年蘇黎世歌劇院開季的首演,就吸引了德、法、義等國三十多位舞評家專程趕來觀舞。
開演前兩天,林懷民在瑞士最重要報紙《新蘇黎世報》的專訪中,首先提到了《火因》的創作動機:兩年前的春天來捷克演出,從布拉格旅館「唐喬萬尼」房間望下去,剛好是埋葬卡夫卡的猶太墓圓。每天看著樹上花苞開落流變,聆聽著才剛去唱片行買回來的俄國作曲家許尼特克大提琴獨奏曲,過去在歐洲的經歷開始浮現腦海,這部談「回憶」的舞作終於逐漸成形。
這次《火因》能夠由歐洲的職業芭蕾舞團演出,尤其要感謝曾為碧娜.鮑許、曼濃等歐洲舞蹈界巨擘作過傳的德國資深舞評家約亨.史密特多年的筆耕。從一九八一年認識林懷民到現在,他就在歐洲和台灣的舞台亦步亦趨跟隨著雲門演出的足跡,在權威的德國《法蘭克福廣訊報》發表了數十篇評論,間接成為雲門在歐洲最重要的推手。在兩年前發表的一篇舞評裡,他特別指出《火因》是林懷民最具歐洲味的作品,沒想到引起了維也納歌劇院前芭蕾舞團總監布魯納的注意,介紹給積極尋找編舞家的蘇黎士芭蕾總監史波爾列,而促成了這次機緣。
《火因》裡的迷離氛圍、撕裂片斷的歷史和記憶、情感外放與起落、疏離,其實是歐洲人共同的精神和記憶。在首演夜,歐洲的職業音樂家和芭蕾舞者們將林懷民的《火因》演得淋漓盡致。蘇黎世歌劇院管弦樂團的幾位團員,即使慢板裡情緒也延伸飽滿地像是拉滿的弓,室內樂的張力讓人屏息。現場音樂的即時性與臨場感,從芭蕾舞者修長精準的肢體裡,激爆出許尼特克/林懷民滿溢的情緒和意象,衝擊著滿座的全場觀眾。演出結束後,兩三百位觀眾馬上湧進後台慶祝酒會向編舞家致敬。結果《火因》誕生於歐洲,也回到了歐洲,還找到了最大的共鳴。
史波爾列在訪談中曾對台灣記者說:「我們的舞者有好技術,不過林懷民卻帶給我們靈魂和感情」。這位近年來將蘇黎士芭蕾招牌打得響亮的歐洲舞蹈界龍頭,尤其感謝雲門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和林懷民這兩個多月來對舞者的磨練,讓他們跳舞更專注,學著從身體裡去挖出能量、將個性注入到作品裡,豐富了舞團肢體的想像力。史波爾列對《火因》信心十足,在這個樂季一口氣安排了十七場的演出。還興致勃勃地準備找個機會說服林懷民,有空再來蘇黎世排舞。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