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8日訊】自延安整風之後,中共高官全部臣服于毛澤東的權威。1949年之後,毛更成爲一言九鼎的絕對帝王。所有大臣──無論資歷多老、地位多高──都只能隨毛的喜怒而沉淪。在毛的病態權力欲的擠壓下,幫助毛整肅過彭德懷和劉少奇的林彪,把毛吹捧成“人神”的林彪,也終究沒有逃脫彭、劉的悲劇命運。
林彪:兩面三刀之外,還有起碼的倔強和坦率
衆所周知,1959年廬山會議後,林彪取代彭德懷執掌軍權,他便不遺餘力地吹捧毛澤東。從60年代的“學毛著運動”到文革中鼓吹“四個偉大”,可以說,林在公開場合對毛的肉麻吹捧,堪稱黨內高官之最。但在私下裏,林對極爲直率地寫道:“黨性,遵命性也。”“遵命乃大德、大勇、大智。”“民主集中制──服從──紀律。”“勿講真理而重迎合。”“主席就是最大的群衆,他一個人頂億萬人,所以和他的關係搞好了,就等於對群衆搞好了,這是最大的選票。”“決議不好也同意──頭等意義,不然是書呆子。” (見馮建輝:《林彪與個人崇拜》,載于《炎黃春秋》1999年第10期)獨裁官場的秘訣之一,便是“順之者昌而逆之者亡”。我相信,看透這類把戲的高官,絕非林彪一人;但能夠象林彪這樣坦白的高官,卻是鳳毛麟角。
由此可見,林彪的個性中,除了兩面三刀的陰險之外,還有起碼的倔強和坦率,對自己在官場上的兩面派處境供認不諱,並能夠在毛的高壓之下拒絕下跪,而決不象周恩來等高官那樣只作不說和低三下四。在此意義上,林彪從毛的欽定接班人到企圖謀殺毛的罪人,在與恩來的爭寵競賽中身敗名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林比周坦率,也不象周那樣遷就毛,更不會低三下四地乞求毛,以自我羞辱來滿足毛的虐待狂。這樣的判斷,也可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中的相關記述得到證實。
不批替罪羊──陳伯達
中共9大,林被欽定爲毛的接班人,理應繼續緊跟毛。但在1970年8月廬山召開的9屆2中全會上,林卻因主張設國家主席而與毛産生衝突。儘管衝突的結果以毛的勝利告終,陳伯達做了林的替罪羊,但林彪本人始終沒有順從毛,而是對毛發動的“批陳整風”運動,採取拒不出席會議的消極抵抗態度,多少還有點站在失敗者一邊的爲人義氣。而周恩來再次扮演“爲主席分憂”的忠臣角色,在勸說林無功而返的情況下,便充當批陳運動的前臺主角。
1970年8月23日,中共9屆2中全會在廬山召開。林彪又拿出他捧毛的老一套,大講“天才論”,並把毛吹捧爲“超天才”。第2天是分組討論,華北組、中南組、西南組、西北組發言的共同點是堅持設置國家主席,並要毛當國家主席。然而,25日下午,在中央政治局召開常的委擴大會議上,毛突然發難,先發出三項指令:(一)立即休會,停止討論林彪在開幕式的講話;(二)收回華北組2號簡報。(三)不要揪人,要按“9大”精神團結起來,陳伯達在華北組的發言違背了“9大”方針。之後,毛又氣憤地說:“你們繼續這樣,我就下山,讓你們鬧。設國家主席的問題不要再提了,誰堅持設國家主席,誰就去當,反正我不當!”毛還當面對林彪說:“我勸你也別當國家主席。誰堅持設誰去當!”
9月1日,毛寫了《我的一點意見》送回北京。這是“批陳整風運動”的綱領性文件。
9月6日,毛在9屆2中全會閉幕式上發表了批判陳伯達的講話,也就等于公開發泄對林的不滿,由此掀起針對林彪的“批陳整風運動”。
不檢討,不落井下石,國慶觀禮勉強出席
但無論毛通過什麽方式逼林低頭,林也決不親自向毛檢討。林決不對陳伯達落井下石、也決不向毛低頭的倔強,先是表現在他對1970年國慶節天安門城樓的晚間觀禮的態度上。在中共黨內,凡是公開的慶典或集會,誰出場、誰不出場、以及出場的先後秩序,對於每個高官的仕途前景來說極爲重要,特別是在黨內鬥爭極爲頻繁的毛時代。一方面,1970年國慶,剛剛開過“團結、勝利”的9大,林彪的接班人地位被寫進黨章,得到了正式確立。此時中共高官們,理應隨毛澤東一起登上天安門,共度國慶之夜。特別是毛、林、周和“四人幫”,一定要共同露面,以顯示黨的團結。另一方面,就在國慶前的9月6日,毛正式發動針對林的“批陳整風運動”,黨內高層鬥爭已見刀光劍影。所以,如果林彪識趣,必定會利用與毛同上天安門的機會,當面向毛表忠心。
然而,據毛的一位禦用攝影師回憶:10月2日登在《人民日報》頭版上的毛、林國慶之夜同登天安門的合影是假的,因爲在國慶之夜的天安門城樓上,林來了之後僅僅坐一下,就不知去向。這位攝影師只拍到一張毛與林坐在一張圓桌前的遠景照片,而且只拍到了林的側影,而根本就沒有拍到毛、林兩人親密無間的影像。而且,林出現在天安門上僅僅是應景而已。他壓根就對在國慶之夜跟隨毛同登天安門全無興趣,更不要說與毛親切交談了。在此之前,林曾以身體不好爲由拒絕出席。直到國慶那天,周恩來親臨林彪住處,曉以利害,好言力勸,林才勉強答應出席夜晚的觀禮。(見鳳凰衛視專題《說不盡的毛澤東》2004年1月)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