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黃曆八月十五落於西曆九月二十八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所謂中秋,是因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稱「八月半」。我國中秋賞月祭月的習俗由來已久,確切的年代已難考証,但自古留下的中秋詠月詩詞文賦卻不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中華大地上的民風民俗。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 歷代習俗
漢代枚乘在《七發》中說:「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望」在中國古曆法中是指陰曆十五,「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指的就是觀錢塘江潮,這大概是中秋觀錢塘潮風俗的起源,但賞月之舉並未普及。
唐代,中秋夜賞月漸漸為眾多文人雅士所好,唐明皇與楊貴妃也於中秋夜臨太液池望月。詩人歐陽詹甚至在《玩月詩序》當中提出種種理由,來證實中秋節是最適宜賞月的時候。他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有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況埃瓂不流,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花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從此這一節日的習俗也就一年比一年講究和熱鬧起來,唐人還給中秋月取了個名字叫「端正月」。
宋朝,「中秋」已經成為一年中極其隆重的節日。中秋前幾天,街市上就已瀰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佈置門前的綵樓。市人爭購石榴、梨、栗、葡萄、柚子、柑橘等等應時瓜果。一到十五日,富裕人家即大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而陋巷裏的貧窮人家,也會典當衣物來購買酒果,歡度中秋。
俄耳金烏西沈、玉兔東升,人們爭登酒樓賞月,絲竹簫管並作。里巷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雜踏,至於天明。京城人家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潤如月。
江浙蘇杭一帶則於中秋夜玩燈賞燈,還將一種羊皮小水燈「一點紅」放入江中酬祭江神。數十萬盞紅燈佈滿江面,隨波而流,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觀,即錢塘觀潮。由於錢塘江口地形類似一漏斗,每當海潮湧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牆,聲勢極為壯觀。蘇東坡在杭州任太守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及潮水洶湧之氣勢: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懾吾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元朝雖以異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漢化甚深。節日習俗也大半沿襲漢人舊制。到了明朝,吃月餅的風俗才大盛起來。
明朝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義。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月宴之月餅必須是圓的,所供的瓜果也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偏照菩薩、月輪桂殿、還有一兔人站立搗藥於其中。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一成員。中秋節又是團圓節,所以縱使歸寧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團聚。
清朝,「月光紙」改了個名兒叫「月光馬兒」,有的還繪有關帝夜閱春秋像,藻彩精緻,金碧輝煌。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
清朝又流傳著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祭過月後,收拾杯盞供品,設宴於庭,家人團坐賞月,稱為團圓節。祀月的月餅則按家中人數切塊分食,稱為團圓餅。即使有家人不在,也會為他留下。北方人在賞月席上,照例必吃蘋果,稱為團圓果,所以蘋果的價格此時最貴。
飲宴過後,士女盛裝出遊。或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據說走月亮還可以去百病,所以平日禁錮家中的女性也可乘此機會出外遊賞。已婚尚未生育的婦女,也有在中秋節求子的習俗,方法是在中秋節的晚上,到人家的菜園裏偷摘一顆瓜,悄悄地抱回家去,據說這樣明年就可以生個胖娃娃。
能不能外出「走月亮」還得視天氣而定,據說中秋夜的天氣還和來年元宵夜的天氣互為因果,有句俗語道:「雲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
花好月圓 酒香蟹肥
菊花開,月又圓,今年的中秋怎麼過呢?
蘇東坡說:「不看廬山辜負目,不吃螃蟹辜負腹」。不知從哪個朝代開始,螃蟹、菊花和酒,這三種東西成了中秋佳節的絕配。
說起中秋吃螃蟹,不禁想起《紅樓夢》裏眾人『詠螃蟹』的精彩詩句:
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薑興欲狂;
饕餮王孫應有酒,橫行公子卻無腸;
——寶玉
鐵甲長戈死未忘,堆盤色相喜先嘗;
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
多肉更憐卿八足,助情誰勸我千觴;
對斯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霜。
——黛玉
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薑;
於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餘禾黍香。
——寶釵
看來中秋佳節與親朋好友把盞團聚、賞月賦詩確是一件美事。若能攜手同游江畔海邊故然最好,否則歡聚一堂吃吃笑笑也不錯。但餐廳酒樓未免人多嘈雜,有礙雅興。建議不妨親自動手安排一席家宴,很可能會為妳與朋友帶來意想不到的歡樂。
早睡早起,八月十五的清晨應略施洒掃,表示以清淨之地恭迎太陰星君及朋友的光臨。然後將大束的鮮菊插入古色古香的花瓶,若家有香案燈燭,也應換上新的瓜果糕餅才上香。菊花的品種與顏色繁多,但以金黃色為傳統。香港市場歷來海味豐富,中秋的螃蟹也最是肥美甘香、肉嫩汁甜,清蒸了蘸醋吃最簡單適宜。酒隨各人所好,中秋蟹宴的酒一般配花雕,上海人則以桂花蜜酒佐食。不喜飲酒的,可以為其準備一些菊花茶、桂花茶、薑茶等,這些乾花茶行都有出售,買來加冰糖略煮,要比現成的飲料好得多。再根據各人口味炒幾個時令小菜也就足矣。
五味紅塵,紛擾繁雜,命中難逃酸甜苦辣;
對酒當歌,賞菊吃蟹,人生不過小菜一碟。
瓜果糕餅、酒水茶湯、應時小菜樣樣俱全,現在妳可以坐下來與朋友談古論今、賞菊吃蟹、祭月分餅、歡度中秋了。
若有腸胃忌寒涼者,建議你在吃完螃蟹後來一碗熱薑茶那就再好不過,皆因薑辛香燥熱、暖胃散寒。
清蒸螃蟹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紫蘇葉,一個是醋。據《本草備要》記載:紫蘇,性溫味辛,散寒消痰,解魚蟹毒。紫蘇在藥材鋪有賣。醋以鎮江陳醋為好,取一碗,二分的醋加一分醬油(也就是醋應比醬油多一倍),再加適量黃糖粉,略攪。另剁2勺薑細末待用。
將蟹與紫蘇葉清洗乾淨,待鍋中水沸,蒸籠內以紫蘇鋪底,蟹置其上,醋碗與蒸籠同入鍋中,大火蒸約12-15分鐘即熟。醋碗取出,稍涼一下加入薑細末,即可與螃蟹一同上桌。
參考文獻
《晉書‧袁宏傳》
《東京夢華錄》
《陶庵夢憶》卷五「虎邱中秋夜」
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元‧吳自牧《夢梁錄》
宋‧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
明‧劉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明‧紀坤《 花 王 閣 剩 稿 》
清‧顧祿的《清嘉祿》
唐‧鄭望之的《膳夫錄》
《乳源縣志》
《台灣通史》
(香港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