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朱俊彥╱專題報導) 奉命生產軍用「防空缸」,因此在窯廠工作人員可免被徵召至海外當軍伕,許多壯丁遂紛紛投入窯廠,也間接促成台灣水里窯業的快速發展。
但60年代末期,塑膠業者開始生產大水缸,塑膠缸質輕不易破裂且生產速度快、方便搬運、價格便宜,陶製水缸很快就被取代,身為蛇窯第3代林國隆開始思索,如何不讓此一祖產在自己的手中消失,決心以「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經營理念,讓蛇窯從往日生產陶器的角色加以轉變,擔負歷史文化傳承的角色,結合觀光與教育,從事陶藝文化推廣。
退伍1年後返鄉繼承祖業,全心打造他心中的陶藝文化國度,且為重拾民眾對陶藝品的興趣,還常帶著拉胚機全台走透透,表演手拉胚的過程。另一方面,他也開始在窯廠設立多媒體簡報室、歷史文物館、陶藝教室,安排專業解說員及現場師傅做園區導覽及陶藝教學,並且保留舊工廠之規模,繼續生產深具地方特色之產品,經過了10年的努力,擁有國內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歷史柴燒窯-水里蛇窯,終於在1993年11月12日老店新開,也是當時台灣第1座陶藝文化園區。
發揮本土工法 屢破金氏紀錄
又過了10年,隨著打破金氏世界紀錄的千禧雙口瓶及全球最大的陶水缸等,將台灣本土傳統「手擠胚」製陶工法發揮到極致,讓國際陶藝界人士讚嘆不已的作品問世,林國隆為沒落中的傳統產業轉型成功,再次受到世人的矚目,也為他贏得10大傑出經理人的頭銜。
轉型為觀光文化產業的水里蛇窯,雖然已創造出台灣單一陶藝文化園區,1年最高3千萬元台幤收益的紀錄,但林國隆認為文化本身只是趣味及人文的價值,尤其在921大地震後,受到觀光業蕭條衝擊,陶藝產業不僅要結合社區文化發展,更要透過不斷研發創意及實用產品的研發,才能創造更多的商機,如目前他與涵碧樓及知本老爺酒店等知名業者合作,設計出專屬的陶製用品及裝飾的陶藝品,就是最好的例子。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