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表示,竹科上班族近來傳出有好幾人罹患恐慌症,這種容易發生在青壯年的疾患,好發在人生創造力最旺盛的年紀,患者會有突然想尋死的念頭,醫師們正透過藥物與行為治療來改善他們的症狀。
竹醫表示,一名二十八歲的某竹科新貴,自我要求甚高且追求完美,日前開車上班途中突然感到一股莫名驚恐,彷彿自己快要死掉一樣,加上呼吸困難、心悸、噁心、顫抖盜汗,後來的一個月內,連續發作五、六次。
雖送醫院急診詳細檢查,但都沒有發現問題,不過患者已害怕到不敢單獨出門。事後患者只能搭同事便車上班,但症狀卻未因而停止,反而更頻繁地出現,嚇得他連班都無法上,心情低落到甚至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經急診醫師轉介精神科主治醫師陳世哲診治,確定為恐慌症,並開始施以藥物治療。一週後發作的頻率顯著減少,患者以為病已經好了,便不再複診且自行停藥;結果症狀又開始頻繁發作,這才趕緊回門診追蹤治療,此時才知道這種病情必須規則治療九個月到一年。
陳世哲表示,一般恐慌症患者在遭遇第一次恐慌發作之前的幾個月,或一年不等的時間內,曾經歷失落、重大的生活改變。但發作時卻是在非特殊的情況下如開車、看電視,甚至休息時突然發生。
典型症狀包括心悸、頻脈、呼吸困難、頭暈、顫抖、盜汗、窒息感、噁心或腹部不適感、對周遭環境有失真感、發麻或刺痛感、身體感覺潮紅或發冷、害怕自己快要死掉的感覺。一般而言,十分鐘內症狀會達到最嚴重的程度;整個發作的時間,則會持續數分鐘到半小時。
他說,根據統計,恐慌症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率高達五到六成;研究顯示,恐慌症的終生盛行率為一%到三%,在病程方面,恐慌症狀初次發生的最典型,是在青春期晚期到三十五歲左右。
長期追蹤恐慌症個案的研究顯示,治療後約有三成可康復,四到五成個案症狀改善,偶有發作;其餘二到三成則症狀不變或稍微惡化;陳世哲表示,恐慌性疾患雖非絕對遺傳,但恐慌症患者的一等血親,罹患恐慌性疾患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上四到七倍。
至於治療上,主要以合併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為主。
(http://www.dajiyuan.com)